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的过程
B.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脂人群相对增多。脂类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送,并可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如图所示)。对该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中物质X很可能是具有识别功能的受体蛋白 |
B.与血浆脂蛋白结合后,物质X会进入细胞内,并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氨基酸 |
C.该过程的完成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
D.该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的能量 |
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显示的是膜内电位 |
B.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的cd段 |
C.a至b段为动作电位 |
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 |
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①青香焦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③萎焉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③ |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正确运用统计方法,孟德尔发现在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 |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
C.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l |
D.由于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
二倍体水稻的粳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高茎粳稻与矮茎糯稻杂交,F1均为高茎粳稻。若用F1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方法不合理的是 ( )
A.F1的花粉粒用碘液处理,统计蓝紫色与红褐色花粉粒的比例 |
B.F1与矮茎糯稻杂交,统计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 |
C.F1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 |
D.将F1的花药离体培养,统计植株上粳米和糯米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