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
汉代董仲舒把道学、法学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又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可见()
A.中华文化是由儒佛道等思想融合而成 |
B.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
C.各种思想都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
D.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我国必须()
①注重中华民族精神的决定作用
②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心
③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④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__的特点()
A.博大精深 | B.源远流长 | C.民族性 | D.区域性 |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对“吃文化”的研究热潮。该片所探讨的问题并不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其特有的国人气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应体现民族性,彰显民族特色
③文化创新是赋予传统文化全新内容的过程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