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年11月20日东方早报报道:“梧桐雨”暂歇,今起一周晴冷。一夜之间,申城从“初夏”重回深秋,市民体感一下子从前几天的“暖湿”变成了昨天的“阴冷”。明天早晨市区最低气温将跌至9℃,郊区仅为5℃~6℃,并可能出现初霜。据此回答下题。
导致这段时间上海天气由“暖湿”转“阴冷”的天气系统是

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是

A.市区空气对流不显著,近地面热量积聚
B.市区人口和生产集中,人为热增温明显
C.郊区云雾多,削弱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多
D.郊区绿地较多,散热较快,容易降温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锋面系统与天气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盐碱化 D.沙尘暴

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减少 B.沿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C.植被较少 D.蒸发量增大

图中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侯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下表为我国南方山区某县1961—2005年有关情况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61年
2005年
耕地面积(km²)
400
521
森林面积(%)
36.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369
1087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m³)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²)
61
10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41.5
60.1


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