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中的国粹。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三幅图片,依据下图情景,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 B.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常见的现象。回答第16〜18題。对外交往是一种文明交流的行为。下列文明成果受到对外
交往影响的有
以下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数据对比,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造成下表中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应是
蒋介石在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国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上述材料表明蒋介石
①已认识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②已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行性
③已认识到全国团结的重要性④已认识到转移到大西南的必要性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观察该图所示漫画,漫画的寓意不包括
A.日本必然走向失败 |
B.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
C.敌我力量悬殊较大 |
D.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之一。回答10〜13題。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訢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材料中奕訢的主张是
A.兴办洋务需培养实用科技人才 | B.筹划海防以强大清朝国防 |
C.引进外国技术但不用外国专家 | D.学习西方的民主法制建设 |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材料反映出李鸿章
A.已转化为维新派代表人物 | B.主张废除三省六部 |
C.已经与慈禧太后分道扬镳 | D.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
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伦理觉悟”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是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物质文明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回答第8〜9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对司马迁这一行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作者对抑商政策不满 | B.引导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
C.体现了汉代的基本经济政策 | D.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 |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以下对
材料所述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外国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使传统手工业破产
③作者是以农耕文明的眼光来看待工业文明
④近代中国主动地融人了世界市场体系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