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 |
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S794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
|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
38.7 |
54.9 |
48 |
| 流入农业的资金(%) |
7.6 |
11.4 |
18.4 |
|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
53.7 |
33.7 |
33.6 |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
|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 C.锑锡输出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
| D.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
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 A.“清王朝自救运动” | B.“近代工业的起步” |
| C.“实业救国的浪潮” | D.“民族工业的春天” |
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安定 |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
| C.政府政策支持 |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