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他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上述两则材料表明中国外交始终( )
A.坚持全方位策略 | B.注重意识形态 |
C.注重求同存异 | D.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 B.战争没有阻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
C.匈奴对汉朝的物产有较大的需求 | D.经济交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 |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被称作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他们都
A.重视通过书籍报刊了解西方 | 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D.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
A.由闭关走向开放 | B.由专制走向共和 |
C.由落后走向富强 | D.由愚昧走向科学 |
有人认为:“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合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这一观点
A.正确分析了鸦片猖獗的原因 | B.准确揭示了鸦片走私的实质 |
C.企图掩盖外国毒品贩子的罪恶 | D.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独特视角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 儒家 | B. | 法家 | C. | 道家 | D. | 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