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与代沟
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D.代沟现象不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C.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历了时间迁徙的新一代和没有经历时间迁徙的老一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D.米德所论述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我们称之为“文化反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初识大龙湫
黄天骥
大龙湫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大到还没有走近它,就感到心有些跳。气有些喘,好像我要见的,不是一条瀑布,而是一位睿智的哲人。
这时的心情便有些复杂,一面不由地加快了步伐,一面又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一些,以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好面对那仰慕已久的龙湫之水。
这感觉还来自龙湫道上的景致。这条龙湫道究竟有多长,我至今说不清。片石砌就的道路,一踏上去,就获得一份好心情。更何况,整条龙湫道就是一幅绝佳的天然画图,让人应接不暇。一进道口,便遥见一列裸露的巨岩,莽苍苍直逼天穹,那乱插于青翠之中的霸蛮之气,让人感受到了雁荡山雄壮的一面。
山道渐行渐深,前面那一座状似剪刀的山峰忽然就接近了,但近前一看,又不像剪刀了,而是一面展开的风帆。容不得细细端详,山道一转,风帆倏忽又不见了,却是一根从草木葳蕤中耸起的石柱,挺拔遒劲,直指蓝天,不禁让人心旌摇摇。我很想回过头去探个究竟,但哪里收得住脚步。这便是著名的一帆峰,又叫剪刀峰、玉柱峰,是雁荡山水中移步换景的典范。
过了一帆峰,脚步便迟疑起来。是的,此时应该有些什么,而又少了什么。那当然是“一壑天云吼怒雷”的瀑布之声了。原因很简单,秋冬无雨,大龙湫自然没有水。没有水的大龙湫空余一面森然的崖壁,以及石壁上凿刻着的“万泉惟一”的字样,就像一座没有演员表演的空空荡荡的舞台。真难想像,那“喧阗万壑雷”“涌若海潮来”的壮阔之瀑,竟然也如潜龙一般消失于空潭之中。
正怅然间,忽然听到耳畔掠来一阵轻轻的风声,紧接着便有霏细的雨丝,凉凉地落在我的头发和面颊上,乃至簌簌地敲打着双肩,仿佛邂逅一位热情的老朋友。我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仔细一看,石壁上闪映着一道彩虹,极其绚丽。这一发现,让我为刚才的想法感到惭愧。大龙湫其实并没有消灭,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轻盈,缥缈,含情脉脉。
我欣喜地看到了有别于诗人和画家笔下的另一个大龙湫。
一个大龙湫,吞吐云烟,威镇山川;一个大龙湫,和风细雨,柔情万种。这两个大龙湫都是真实的,而正是真实又相悖的两面,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大龙湫。
大龙湫决无意向世人回避什么,而是世人自己要向世界遮掩什么,揄扬什么。这不是大龙湫的悲哀,这是世人的悲哀。
如此真情毕现的大龙湫,令我仰视再三,久久不愿离去。
1.在走向大龙湫时,作者为什么“不由地加快了步伐”?为什么“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一些?”(4分)
答:①“加快了步伐”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些”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写了一帆峰,突出了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①特点是 (答案不超过5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30个字)
3.本文通过记游,批评了哪种具有普遍性的错误?揭示了哪些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写出两种哲理即可。)(5分)
答:①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把大龙湫比作“一位睿智的哲人”,既突出了大龙湫久负盛名,又与结尾部分形成呼应。
B.文中写龙湫美如画,但裸露的巨岩石有一股“霸蛮之气”,暗寓了“人无完人”的哲理。
C.龙湫瀑布来自雨水,作者在龙湫看到了“霏细的雨丝”,所以强调龙湫瀑布“其实并没消失”。
D.向往瀑布→来见瀑布→怅然之际发现另一种形态的瀑布。全文构思具有起伏跌宕、摇曳生姿之美。

E.名胜游记贵在不落窠臼。本文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新颖独到的角度,写出了人所未发的新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地球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人类未来的新能源是什么?
自从1354年世界上首座试验性质的核电站在前苏联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已达400多个。它主要是用中子轰击铀235或钚233,使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但是,用于核电站发电的裂变材料也是有限的,有专家估计,依照现行的核电站需要,地球上裂变材料用不到40年,因而许多专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能源将主要是聚变核能。
从太阳发出的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光和热以及氢弹的巨大威力上,我们可以看到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据测算,一升水中所含有的氢的同位素—氘,发生核聚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这就是说,地球现存的氘等聚变材料可供人灰使用亿万年。所谓核聚变反应,就是在两个氢原子核充分接近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将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同时放出大量能量。但是要使两个氢元素的原子核充分接近,就必须把它们加热到上亿度的高温才能克服相互间的静电斥力。而要使足够多的原子核有发生核聚变的机会,还必须把一定量的上亿度的反应材料约束足够长的时间。这正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难题所在。从科学家们认识到核聚变将成为人类社会有希望的能源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了。在发达国家中,受控核聚变研究已面临着科学上的突破,预计下世纪中示范性的商用核聚变反应堆将会问世。
1.比较“核裂变”与“核聚变”,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核反应的条件相同 B.核反应的原理不同。
C.都通过原子核反应获取能量。 D.核变材料蕴藏量前者少,后者多。
2.认真研读第三段画线的一句,选择对太阳与核聚变关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太阳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核聚变原料—氢元素
B.太阳的极高温作用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产生了核聚变。
C.太阳光线的照射是宇宙中氢元素产生巨大核聚变的条件。
D.太阳无穷无尽的光和热是太阳核聚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3.下列不是“受控核聚变”反应条件的一项是
A.一定量的核聚变反应材料 B.将反应材料加热至上亿度高温
C.氢原子充分接近放出的大量能量。 D.对极高温反应材料的足够长时间的约束。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所以不断寻求未来能源是因为化石能源和核裂变能源的蕴藏量极为有限。
B.核聚变要真正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新能源,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实现规模性的聚变。
C.核聚变原理告诉我们:氢原子核之间“引力”与“斥力”并存。只是“斥力”大于“引力”。
D.氢弹已研制成功的事实与示范性商用核聚变反应堆下世纪中将会问世的预测,两者并不矛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是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上限(16KHz-20KHz)以上的声波。超声波因其频率高,方向性强,穿透本领大,尤其在液体中能产生空化现象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超声波应用技术甚多,主要分为检测超声、医学超声、功率超声和高频超声等。超声波清洗技术(以下简称“超声清洗”)是功率超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层剥离,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液体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和空泡,这些气泡和空泡随超声波的振动反复生成、闭合并迅速变大,在闭合时会产生压强高达几百乃至几千帕的微激波,因剧烈碰撞导致突然爆裂,使气泡周围产生上千个大气压,这种现象叫空化现象。由于空化作用极易在固体与液体交界面进行,并且空化瞬时在局部产生几百度的高温和上千个大气压,不仅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而且振动加剧溶液的脉动和搅拌,更增强了清洗的效果。因此,超声清洗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
利用超声清洗,不必将物件拆开和刷洗,省时省力,速度快,效率高。它可清洗结构复杂的零件、深孔、空穴、凹槽、暗洞、盲孔及狭缝中的污物,清洗质量高。在一些难以清洗并有损人体健康的场合,如核工业及医疗中的放射性污物,利用超声清洗可避免对人的伤害,并易于实现清洗自动化。
超声波清洗机自1351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并很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汽车工业中,主要的精密零部件在轧制或热处理后,表面会形成锈,还有油污等,装配前采用超声清洗可获得极佳的效果。在维修时,这些零部件的表面有许多积炭、油腻、油泥等,一般的方法很难清洗,以前常采用有机溶剂浸泡,用小锯条等工具刮的方法,洗不净不说,还损伤工件表面,效率相当低,采用超声清洗则易如反掌。在电子工业中,特别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某些材料和零部件的清洁度要求越来越高,如超火规模集成电路中,不允许有0.1μm 的微尘和细菌,超声清洗很容易达到要求。另外,利用超声清洗还可除去电子管零件、半导体元件、硅片、印刷电路的油污、焊剂、防腐剂、氧化物、污垢;手垢等,清洗质量好。在医药卫生方面,如手术使用后的器械上附着血液、脂肪、肌肉组织等,加之器械有很多齿纹及关节,手洗不易洗干净,利用超声清洗效率高,又便于无菌操作。除此之外,超声清洗目前已在宝石加工、钟表、光学机械等精密工业、橡胶工业、印刷业、航天工业、食品工业、通讯、机械工具、原子能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超声清洗因其具有环保、节水、省时、高效、低成本、低腐蚀等特征,必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选自2004年3期《知识百科》,有删改)
1.下列对“空化现象”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液体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的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和空泡.在闭合时突然爆裂的过程。
B.指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中,使其内部不断产生大量的非稳态的微小气泡随超声波的振动反复生成、闭合并迅速变大的过程。
C.指液体中的气泡和空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剧烈碰撞导致突然爆裂的现象。
D、指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中,使其内部不断产生大量微小的气泡并瞬间破裂而产生的能量极大的冲击波现象。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超声波清洗技术具有清洗洁净度高、清洗速度快等特点,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并借助脉动和搅拌,增强清洗效果。
B.与传统清洗方式比,超声波清洗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自问世以来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
C.以往清洗死角、盲孔和难以触及的藏污纳垢之处一直使人们备感头疼,超声波清洗机的运用,使这一工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清洗精度。
D.超声波清洗正是应用液体中气泡破裂所产生的冲击波来达到清洗和冲刷工件内外表面的作用。
3.下列对“超声波清洗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声波清洗技术是目前清洗效率最高、清洗效果最好的清洗方式。
B。超声波清洗技术对形状和结构复杂的工件的清洗尤为适用。
C.超声波清洗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彻底杜绝污染,完全排除有毒物质对人类的伤害。
D.超声波清洗技术无需手工清洗,且有手洗等其他清洗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洗净效果。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是离不开超声波清洗技术的。
B.如果超声波的音波压强不足以将液体中形成的微小气泡压碎,那么空化现象就不会产生。
C.利用超声波清洗技术清洗效率高,又便于无菌操作,可见,一些医院的牙科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患者牙齿。
D.不论工件形状多么复杂,将工件放人清洗液中,只要是能接触到液体的地方,超声波的清洗作用都能达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研究院今日在研究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取得突破。该医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即它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这是迄今为止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活性氧不同于普通氧,它一般以氧自由基形式存在,自身带有一个不成对电子,具有强氧化能力和极高的化学活性。通常,这种氧能在所有细胞中形成,约占进入细胞氧气量的5%。活性氧在机体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增强免疫,消灭细菌,杀死恶性细胞;另一方面,如在细胞中含量过多,反而会伤害正常细胞,加重病情发展。医学上早已发现,大剂量的活性氧能杀死细胞并导致动物死亡,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体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医学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这一功能的发展,对研究人及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对地球生命起源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发现者之一俄医学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柯甘说,在地球大气中氧气出现之前,生命物质依赖厌氧呼吸的办法获取能量,这个过程伴有二氧化碳的生成。当大气中出现氧气后,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形成的活性氧已不能对生命构成危害,这就是二氧化碳在生命活动中的一种新功能。
柯甘认为,在人类胎儿形成中,几乎所有器官所需要的血都是供给含有二氧化碳相对较高的动静脉混合血,这是为了阻止在胎儿细胞中高活性氧过多,使胎儿能够正常发育。
这一新发现对分析研究全球生态问题也有一定意义。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正在以每年0.3%的速度增长,这将使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减少,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专家认为,一些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可能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关。
1.文中的“突破”具体是指
A.发现了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B.发现了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的关系。
C.揭示出二氧化碳在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的鲜为人知的作用。
D.揭示出二氧化碳抑制动物(包括人)细胞中活性氧形成的功能。
2.对科学家们发现的二氧化碳至今鲜为人知的作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B.二氧化碳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
C.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体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D.二氧化碳能伴随生命物质获取能量。
3.二氧化碳新功能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属于这一意义的一项是
A.对地球生命起源问题可以作出新的解答。
B.对胎儿形成中器官只供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的动静脉混合血现象的解释,有了理论根据。
C.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成过程和增加的原因,可以提出新的说法。
D.对分析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的含量减少,免疫力下降,传染病爆发和流行有一定的价值。
4.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在参与动物生命活动中鲜为人知的作用。
B.在机体中,活性氧含量适当可增强免疫力,消灭细菌,杀死恶性细胞;过量则杀死细胞,导致动物死亡。
C.亚历山大.柯甘认为,二氧化碳的生成,使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形成的活性氧不能对生命构成危害。
D.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迅速增长,使得一些传染病爆发和流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趣的是,就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火星的地面图表明,该星球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生命也许起源于火星,通过落到地球的陨星而传播到地球。
1365年,水后4号探测器拍摄了22张火星地面照片,火星上有草原和森林的说法遭到否定。火星与月亮一样,地面是陨石坑荒原。
1316年,海盗号着陆来到火星地面,它没有发现令人激动的生命和有机分子踪迹。尽管这一使命是科学与技术的胜利,但是火星上没有生命的探测结果使外星生物学沉寂了20年。
30年代,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生物学家在地球的外星环境中发现了生物体。这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开始重新认识太阳系内其他星球上的潜在生命。ALH24001火星陨石现在静静地躺在休斯顿。这块45亿年前与火星生命共存的石头是在到达地球13000年之后在南极洲被发现的。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小组宣布:有4条证据可以证实,这块石头上曾经有过微生物生命。但是科学界认为,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例如,看似微生物化石的虫类结构可能是无生命矿体滑动形成的。与细菌衍生物相似的一些矿物在电子显微镜下观看时,其微型结构是不适合生命存在的极高温度下形成的。
NASA于1336年2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了令人难忘的新闻发布会。人们对这一小小陨石的历史性发现激动不已。NASA的丹·戈尔金虽然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态度,但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说: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可能存在于之一地球以外来自太阳系内第三星球的生命证据。NASA小组迅速展示了令人震惊图片和微生物化石照片,其中有一个像小虫。但是,也有人持异议。
其实,NASA的科学家后来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4条证据也可以解释为非生物性的。例如,化合物PAH有时与生命体有关联,但也可以存在于汽车尾气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矿颗粒,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微生物,但也可能不会。科学小组的结论遭到强烈攻击。一项破坏研究显示,有些微生物结构只不过是在滑动过程中形成的看似生物体外形的岩石碎片。研究者们还发现,陨石有地球的污染物。(选自《科学画报》,略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NASA的科学家小组宣布的“4条证据”的一项是
A.ALH24001火星陨石里含有化合物PAH,而PAH与生命体有关联。
B.ALH24001火星陨石里含有磁铁矿颗粒,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微生物。
C.ALH2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些虫类的微生物化石。
D.ALH2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些细菌衍生物。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有证据表明,火星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
B.以前曾有科学家推测火星上有草原和森林,但水手4号探测器拍摄的火星地面照片证明了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无稽之谈。
C.ALH24001火星陨石迄今已有44.33321亿年的历史,它于13000年前降落在南极洲,现在珍藏在美国休斯顿。
D.火星是太阳系的第三星球,NASA通过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证明了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
3.如果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中最合适的一个是
A.火星上可能有外星人 B.火星上发现生命信号
C.并非证据确凿的生命信号 D.寻找外星生命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它上面很有可能产生生命。
B.地球上的生命是由落到地球的火星陨石传播到地球的,因此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
C.美国科学家在火星陨石上发现了磁铁矿颗粒,而磁铁矿里面很可能产生微生物,这是火星上可能产生生命的证据之一。
D.由于研究者发现ALH24001火星陨石中有地球的污染物,这表明:即使陨石中有微生物存在,也并不能证明火星上曾经产生过生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