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下表中“思考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
速度(m/s) |
思考距离/m |
制动距离/m |
||
正常 |
酒后 |
正常 |
酒后 |
|
15 |
7.5 |
15.0 |
22.5 |
30.0 |
20 |
10.0 |
20.0 |
36.7 |
46.7 |
25 |
12.5 |
25.0 |
54.2 |
66.7 |
分析上表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驾驶员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0.5 s
B.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 s
C.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加速度大小为3.75 m/s2
D.若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6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
如图所示,一根弯曲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小车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N的小球,小球与车均处于静止状态,则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A.大小为2N,方向沿杆斜向上. |
B.大小为4N,方向沿杆斜向上. |
C.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大小和方向 |
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极限思维法、等效替代法、微小量放大法、科学假说法、控制变量法、微元法等等.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速度定义式![]() ![]() ![]() |
B.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
C.如右图所示,观察微小形变采用了微小量放大法。![]() |
D.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运用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 =" 5t" +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
A.通过4m的位移所用时间为2s |
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 |
C.第3s内的位移是24m |
D.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 |
如图所示是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的x-t图象,则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在第2s末物体回到原点 |
B.在第2s末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 |
C.在前2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m |
D.在前6s内物体的位移为0m |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了庐山瀑布的美景,被传为千古佳话。如果三尺为1米,水下落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则水落到地面的速度约为(设初速度为零,g取10m/s2)()
A.100m/s | B.140m/s | C.200m/s | D.2000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