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 )
A.鸦片战争失败 | B.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
C.甲午战争后危局 | D.《辛丑条约》签订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 |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
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解放战争时期 |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中共洛川会议提出:“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从材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C.国民政府已正式对日宣战,全民族抗战开始 |
D.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迨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同志膺我军副参谋长之重责,五年一日,建树实多。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三十有六。壮志未成,遗恨太行……”(摘自彭德怀的《左权同志碑志》)不能从上述碑志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左权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 | B.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 |
C.日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 D.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