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学家认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兼具延续性和变异性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法国王廷对戏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美学规范。18世纪,狄德罗等知识分子又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拉入戏剧,同时清整了剧场观剧形式,一套高雅的戏剧美学和戏剧生活方式逐渐建立,……剧场不再是一个各阶层混杂, 民众自由表达情绪的集体狂欢场所, 而逐渐成为地位、财富与知识占有者们的专利。……戏剧与大众的距离逐步拉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大批文化界及戏剧界人士……面对戏剧脱离大众,被资产阶级垄断的状况,纷纷表示强烈不满。
——罗湉《民众戏剧之争——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戏剧普及运动》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  孟德斯鸠(1689—1755)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四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许多人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摆脱偏见和迷信的时代。凡不是根据逻辑理性得出的原理,却自称为权威和权势的,都引起人们的怀疑。人们甩掉了传统的枷锁,认为不需要再谨守过去教会与国家为自身权势而强加于人的专制、非理性的那些说法。……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以个人经验、以世俗生活为出发点的思想方式,到18世纪初。已经初步开花结果,绽出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新思想,后来称为“启蒙”(即摆脱偏见和迷信)。
——摘编自[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回答:
(1)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戏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戏剧顶峰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指出17—20世纪初法国戏剧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趋势的形成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三,指出孟德斯鸠思想与洛克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3)据材料四,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延续”了文艺复兴的主张,又在哪些方面反映了文化传承中的“变异”?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
凡是脱离自然状态而联合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人们,必须被认为他们把联合成共同体这一目的所必需的一切权力都交给这个共同体的大多数,除非他们明白地议定交给大于大多数的任何人数。只要一致同意联合成为一个政治社会,这一点就能办到,而这种同意,是完全可以作为加入或建立一个国家的个人之间现存的或应该存在的合约的。因此,开始组织并实际组成任何政治社会的,不过是一些能够服从大多数而进行结合并组成这种社会的自由人的同意。这样,而且只有这样,才会或才能创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
——摘编自洛克[英]《政府论》(成文于1689年到1690年)
阅读材料回答
(1)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简述洛克民主理论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一阿里改革是亚非国家实现近代化改革的先驱,对亚非各国和中国都有影响。这次改革与历史上的许多改革不同,过去的改革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各国在旧制度范围内的调整和改良;而阿里改革是处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胜利,资本主义近代化正在凯歌行进的时代,落后分裂的埃及相继遭到法英侵略,民族危机日深的条件下进行的。改革虽未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但他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前提下,对埃及封建制度进行的一次全面的体制改革,超出了政策调整和局部改良的范围。
材料二王泰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的早期现代化》一文中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埃及新型统治者在第一次浪潮冲击下,被迫作出的以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在以后像德国、日本这样十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中,都可找到阿里推动早期现代化的影子,如推行以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和政府在现代化启动过程中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以及工业资金来源于对农业的剥夺等,因此,就外源现代化的模式表现特征来看,埃及称得上是先行者,它不仅拉开了埃及早期现代化的序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拉开了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广大亚非拉国家现代化的序幕。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改革的时代特征。
(2)对于阿里改革的评价,材料一、材料二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摘自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并以近代东、西方的政体为例,谈谈你对“宪政”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思路开阔、逻辑严谨)

材料一钱穆《国史大纲》说:“南宋疆域,较之全宋时仅及其半,而其国用赋入,乃超出于全宋之最高额。”南宋高斯得《耻堂存稿》记,两浙一带高产区,“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
材料二靖康之变后,北方约有500万人迁入并定居江南。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的金朝对峙局面,必须
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与指导,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刊印农书与劝农文的热潮……农书和劝农文旨在提倡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
材料三南宋首都临安(杭州)是当时世界之冠的大都市,西方学者把它看作9世纪至13世纪发生在
中国的商业革命、都市革命的标志。御街两侧的街面全是商店以及称为“行”“市”的商业机构。御街中段是街市最繁华的处所,酒楼茶坊云集,“市”“行”“团”等商业组织众多,有珠子市、花市、方梳行、销金行、冠子行等。1999年杭州出土南宋金铤32件、金牌3件。据考证,确认是南宋时期的黄金货币。这些金铤、金牌并非宫内的“赏赐钱”,而是民间自由流通、兑换的货币。……杭州定居人口已超过百万,流动人口更多,服务性行业的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杭州城内外共有瓦子二十三处,城内有五处,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百戏演出场地)十三座,分别演出史书、小说、戏剧、相朴、傀儡戏、说唱、说诨话和学乡谈(类似相声、滑稽)、皮影戏、棍棒、教飞禽等,昼夜不息地演出,观众多时达千余人。——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南宋时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三,如何理解西方学者把临安(杭州)看作9世纪至13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商业革命、都市
革命的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以“中国”与“四夷”(即周围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
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并而构成自己的自足发展的大陆帝国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天下国家”观和“夷夏之防”的儒家理论,它们转化为中国人的“自我形象”意识,成为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当近代西方商人、传教士、外国使节来叩击中华帝国大门时,我国朝廷对当时国际社会懵然不知,仍然一概视为传统的“藩属”。采取卑视和抚绥的政策……为了适应中国的“以夏变夷”的观念,早期东来的聪明的耶稣会士打开进入中国大门传教的方法是,首先自我“中国化”,然后再使中国人“基督教化”。为迎合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意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廷所献的世界地图,就精心设计,把中国的地理位置安排在“中心”。
材料二:(中国)在门户被打开之后,清廷力图维持封闭的体制的残局……清政府坚持祖宗规定的皇朝体制的一个最突出例子是关于“觐见”礼仪问题。……咸丰年间,理藩院仍要求俄使普提雅廷按贡使礼节到午门行三跪九叩礼……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皇帝甚至有意以全免英国商品的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消这项要求。1858年与英法所订的天津条约写明今后外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时,不可行“有碍于国体之礼”,但清政府为了维护天朝皇帝至尊无上的虚假“形象”,仍然纠缠不让步。……割地赔款可以不争,这个“体制”问题却非争不可。
材料三: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是背着沉重的传统儒学包袱,从“经世之学”的观点出发去学习西洋技术的。根深蒂固的华夏文化优越感使当时人们对西技的认识产生种种歪曲图象。1866年被派遣出使欧洲的第一个清廷官员斌椿,在法国首次见到自行车,视为中国古代“木牛流马”之遗意。洋务派首领奕认为西方的天文算学“实本于中术之天元”。由此而形成一套“西学源于中学”的说法。当时倡导附合此说的人,包括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冯桂芬、曾纪泽、郭嵩涛、郑观应、薛福成、黄遵宪在内。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⑴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策略是什么?早期传教士在中国传
教的最终结果如何?
⑵罗荣渠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的现代化”。概括以上材料,说明中国人的哪些思想认识延误
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中国人的这种思想认识延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⑷综合以上材料,从根本上说是必须先实现哪方面的现代化,才能保证其他方面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