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
|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
|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这说明罗马法( )
|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 |
| B.政出多门,错误百出 |
| C.皇帝不断制定和颁布法律 |
|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
|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
|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
|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 |
|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律主要的进步性在于( )
| A.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
| B.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矛盾 |
| C.调解了罗马与被征服民族关系 |
|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十二铜表法》第十一表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仅仅四年之后,该条款即被废止。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判决 |
| B.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
| C.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和妥协 |
| D.广大奴隶的持续反抗 |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
|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
| C.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