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
|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
|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所说的这条:“新路”是指
| A.井冈山道路 | B.进行解放战争 | C.实现人民民主 | D.进行重庆谈判 |
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
|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
|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
|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记载了下面一段文字,他记载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9世纪40~60年代 |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 C.19世纪90年代中期 | D.20世纪初期至19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