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
|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
|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
|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
西汉初年,政府曾经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景帝时期,更是明确指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 B.工商皆本 |
| C.农商皆本 | D.重商抑农 |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 A.手工工场的兴起 | B.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
|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礼记·典礼》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的性质是()
| A.官营手工业 | B.私营手工业 |
| C.家庭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 B.西汉 |
| C.东汉 | D.隋唐 |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的最大变化是( )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B.轻工业发展水平逐步下降 |
|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