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对这次会议,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
B.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
C.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 |
D.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出现了两年“徘徊”期 |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