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此图是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光照图。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___。
(4)A、D、E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
(5)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
(6)乙点的昼长为__________小时。
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地质构造是。
(2)A处地貌是,该地貌形成的原因。
(3)已知③岩层为石灰岩,图中打斜线的区域,可能形成 岩。
(4)该地区要开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 、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A、B两处的地下,哪一处较合适,理由。
(5)下列地形地质构造与B地相同的是。
A.庐山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 D.渭河平原
(6)②④⑥岩层由新到老的关系是。
读“非洲地区图”,回答问题:
(1)当前季节,a处的洋流流向是。
(2)写出自然带名称:A,B,C,D.
(3)AE两处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和E处气候成因相同的地区还有和地区,其成因都与、、地形等因素有关。
(4)B处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2分)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2分).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风(1分),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分)
马可波罗的东行之旅大大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读“马可波罗东行路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A中D处自然带名称是,C处气候类型为,对应图B中的,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2)图C中①②③分别是沿东行线路依次可以看到的自然景观,该线路对应图A中的(C-E-D或A-B-C),这种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造成沿途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差异。
(3)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方式,图A中B处土地不断退化,导致该地、等自然环境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特征。
利用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
材料二 天气系统示意图
(1)材料一所统计的数据表明当地受到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天气系统的示意图对应材料二中四幅图中的(填字母)。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通常带来等天气现象,我国冬季的(气象灾害)就与此天气系统有关。
(2)材料二中,甲、乙两地都被(填冷或暖)气团控制,其中B 图的乙城市位于天气系统过境 (填“前”或“时”或“后”);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与材料二中的(填字母)天气系统有关。
(3) 2014年7月18日至19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先后在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三次登陆,多地遭受重创。最大风力达17级的“威马逊”是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沿海最强的台风。造成该现象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材料二中四幅图中的(填字母)。“威尔逊”在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为下图中的(填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