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 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做出的假设是:结论是: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有关问题:
花盆 |
菜豆 |
放置环境 |
温度 |
水 |
1号 |
100粒 |
光照 |
20℃ |
适量 |
2号 |
100粒 |
暗室 |
20℃ |
不适量 |
(1)此实验能否证明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
(2)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应该修改的内容是 。
(3)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养料由 供给。
(4)菜豆种子的主要结构是 ,其中胚芽能发育成幼苗的 ,胚根发育成幼苗的 。
(5)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 。
学习了蝗虫呼吸后,同学们对蝗虫的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其呼吸器官在头部,有些同学则认为在胸腹部,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决定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请你帮助他们共同完成探究。
实验器材和用具:试管、活蝗虫、清水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并放入 的清水。
②把两只 活蝗虫甲、乙试管中,甲中蝗虫的 浸人水中,露出 部;乙中的蝗虫的 浸人水中,露出 部。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只蝗虫的存活情况。
④结果预测: 。
现在有小蝌蚪20条,培养器具2个,水草、食物、添加剂(含甲状腺激素)、河水等若干,下面是某小组同学设计的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发育,请你补充完整。
(1)提出问题:甲状腺激素能否促进动物的发育?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①向A、B两个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水草和河水,并向A容器加入10条蝌蚪,向B容器加入 10条蝌蚪,但要注意所分的两组蝌蚪长势相同。
②给A喂正常的食物,给B喂正常的食物外,还要适当喂 ,每天同时喂食、并做好观察与记录。
(4)预期结果:①如果A组蝌蚪变成青蛙的时间比B组要长,说明甲状腺激素 。
②、如果A组蝌蚪变成青蛙的时间比B组要短,说明甲状腺激素 。
(5)此实验中A、B两组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__。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清扫学校的仓库时,发现墙角潮湿的拖布和扫帚下面有许多鼠妇,当他们拿起拖布和扫帚时,鼠妇迅速爬走。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给鼠妇提供 和 两种环境,以便对照。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设计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阴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5)做完实验后,你是怎样处理这些鼠妇的?
回答课外实践有关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的问题: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植物类型和分布对 有影响,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最大, 的空气湿度最小。
(3)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这样做的理由是: ;
(4)该探究实验的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