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子萌发时产生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此时产生淀粉酶的速度最快)。取适量小麦种子分别在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后,作如下处理: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加热至50℃左右,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
C.甲、乙都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A.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速率减慢是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 |
B.癌变是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的过程 |
C.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
D.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
下列试剂与鉴定的物质及颜色变化对应不正确的是
A.DNA—甲基绿—绿色 |
B.苏丹Ⅲ染液—脂肪—红色 |
C.斐林试剂—麦芽糖—砖红色 |
D.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 |
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A.细胞壁 | B.遗传物质 | C.细胞质 | D.细胞膜 |
图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表示某些过程。正确的是()
A.①、②、③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
B.该过程说明各种细胞器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 |
C.a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 |
D.图示中的过程在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都可以进行,在病毒中不能进行 |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 |
C.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