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
|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
|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A、a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B、b被分别标记为蓝、绿色。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①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B.②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C.③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D.图中精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所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
| B.甲图是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
| C.乙图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
|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与DNA数目之比为1∶2 |
下列有关两种生物变异的种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A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
| B.图A中的变异未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
| C.图B过程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
| D.图B中的变异未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改变基因的排列次序 |
如果某一个基因的中部增添了1个脱氧核苷酸对,此基因表达不可能的结果是
| A.翻译的蛋白质中,增添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
| B.没有蛋白质产物 |
|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
| D.翻译蛋白质时在增添位置终止 |
用15N标记含有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
| B.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
| C.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
| D.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