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下图是雄果蝇甲的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为完全显性。
(1)雄果蝇甲有 对同源染色体,细胞最多有 个染色体组。
(2)假设雄果蝇甲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BXE的配子,则另外三个配子的基因型为 。
(3)雄果蝇甲与另一雌果蝇杂交,后代雌果蝇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红眼的比例为1:1,后代雄果蝇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的比例为1:1:1:1,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表现型为 。若后代出现基因型为bbXeXeY黑身白眼雄果蝇(不考虑基因突变),这属于 变异,出现这种变异的原因是 。
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1cm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注意避开大叶脉),抽出小叶圆片内的气体,并在黑暗处用清水处理使小叶圆片细胞间隙充满水,然后平均分装到盛有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富含CO2溶液的小烧杯中,置于光温恒定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得各组小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需平均时间,将记录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1。
(1)与a浓度相比,b浓度时小叶圆片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H]的生成速率_______ (填“快”、“相等”或“慢”),此时小圆片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
(2)当CO2浓度大于c时,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小叶圆片中有机物的积累速率________(填“加快”、“不变”、或“减慢”)。
(3)另取若干相同的小叶圆片分别置于溶液CO2浓度为a的小烧杯中,选用40W的台灯作为光源,通过改变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进行实验(实验温度保持相同且适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2曲线(X1>0)。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限制B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C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时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
为了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某生物兴趣小组以三种微生物提取液(提取液中淀粉酶浓度相同)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试管1 |
试管2 |
试管3 |
试管4 |
||
实 验 操 作 |
蒸馏水(ml) |
2 |
2 |
2 |
A |
pH=8缓冲液(ml) |
0.5 |
0.5 |
0.5 |
0.5 |
|
淀粉溶液(ml) |
1 |
1 |
B |
1 |
|
甲生物提取液(ml) |
C |
||||
乙生物提取液(ml) |
D |
||||
丙生物提取液(ml) |
E |
||||
37℃的水浴,保温1小时 |
|||||
总体积(ml) |
3.8 |
3.8 |
3.8 |
3.8 |
|
滴加等量的碘液 |
|||||
实验结果 |
颜色深浅程度 |
++ |
- |
+ |
F |
注:“+”显色,“+”越多显色越深;“-”不显色 |
(1)表中A的数值为_______,F的颜色深浅程度为_______(用“+”或“-”表示)。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即可)。
(3)根据上述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来源的淀粉酶,虽然酶的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造成实验中三种酶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科学家对鼠源杂交瘤抗体进行改造,生产出效果更好的鼠人嵌合抗体,用于癌症治疗。下图表示形成鼠人嵌合抗体的过程,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改造鼠源杂交瘤抗体,生产鼠人嵌合抗体,该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属于 (生物工程)的范畴。
(2)图示过程是根据预期的 ,设计 ,最终必须对 进行操作。
(3)经过改造的鼠人嵌合抗体,与鼠源杂交瘤抗体相比较,突出的优点是 (从免疫角度考虑)。
(4)上述过程中对科学家来说难度最大的是 。
【生物技术实践】酿酒厂常用酸性脲酶去除酒精类饮品中的尿素,以改善酒精类饮品的品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土壤中筛选酸性脲酶生产菌,其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葡萄糖、尿素、琼脂等,从功能上分析,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培养基。该培养基的氮源来自____________。
(2)筛选和纯化酸性脲酶生产菌常用的两种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对同一浓度的酸性脲酶生产菌稀释液,分别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若不存在实验误操作,则前者的数量_____(多于/等于/小于)后者,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若用海藻酸钠固定含酸性脲酶的细菌时,应将海藻酸钠溶液和细胞混合滴入溶液中。右表是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形成的凝胶珠状况,从表中看出,海藻酸钠的浓度应选用____________g/dL。若利用固定化酶技术,它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海藻酸钠质量浓度(g/dL) |
凝胶强度 |
凝胶气泡量 |
成球难度 |
凝珠形状 |
1.0 |
中 |
没有 |
较易 |
扁圆形 |
2.0 |
中 |
少量 |
易 |
圆球形 |
3.0 |
强 |
较多 |
稍难 |
有托尾 |
4.0 |
强 |
大量 |
难 |
难成球形 |
下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图2是某同学绘制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种群数量变化中的“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
(2)若图1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若扬子鳄种群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则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种群的能量将会_____________,原因是处于同一营养级生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3)若图1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K1、K2、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4)图2中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功能除图2所示以外,还有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