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
|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l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
A.发生在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 动”时期 |
|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
|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l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
| B.西方的殖民扩张 |
| C.工业革命 |
|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
|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开辟 | C.“光荣革命” | D.工业革命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连续性 | D.脆弱性 |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这里的“合理经济的再生”是指( )
| A.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 | B.市场经济的恢复 |
| C.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 D.计划经济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