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华沙条约组织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历史必修III教师教学用书》 岳麓书社2005年版93页
材料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信徒的就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其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概括。其涵义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控制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个政党的革命纲领?后来该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指哪三大主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他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2)曾国藩是什么派别的重要代表?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主张。
(2分)
(3)谁发表《变法通议》?他认为变法的根本措施是什么?(2
分)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向西方学习”问题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