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各题。(1 8分)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议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如果人民单纯是唯唯诺诺地服从,那么,人民本身就会由于这一行为而解体,就会丧失其人民的品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并且政治体也从此就告毁灭。"
——徐琳《卢梭政治思想述评>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得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卢梭学说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开始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的世界市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述新航路开辟中主要航路及开创者
(2)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3)概述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