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 A.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
| B.体现了少年们的反抗精神 |
| C.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
| 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可能正确的是()
| A.m为500,n为500 | B.m为700,n为300 |
| C.m为600,n为400 | D.m为800,n为200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童防忽视海防 |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
|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
| 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
| 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 |
| 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 |
2010年5月1日,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I号”重启打捞后的出水文物第一次对媒体展示。下列文物中不可能在南澳I号
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
|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
|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
| 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