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教育的核心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 A.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 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
| C.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 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
“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的办法。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作者强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
| A.应该考虑历史传统因素 | B.必须借鉴英国民主革命经验 |
| C.要走独立自主创新之路 | D.与美国的民主之路大相径庭 |
罗马法专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说:“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这说明早期罗马法()
| A.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 C.贵族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 D.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
有的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其诊断的是()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
|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
|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
|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
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 B.减轻人民负担 |
| C.分割宰相权力 | D.防止吏治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