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 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妇女进入了生产部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一些欧洲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这表明( )
A.战争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
B.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
C.战争必然促进社会进步 |
D.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 |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B.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列宁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表明( )
A.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
B.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D.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
右图为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图中的数据主要说明( )
A.战争使西欧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工业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 |
B.德国工业水平接近英国 |
C.战争带来了饥饿和灾荒,战火将村庄化为灰烬,作为主战场的法国损失尤为惨重 |
D.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 |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看,有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些国家包括( )
①塞尔维亚 ②保加利亚 ③比利时 ④法国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