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C.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 D.国民革命北伐的需要 |
中共“二大”宣言:“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共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B.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
C.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 | B.甲午战争时期 | C.民国成立初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以下最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
A.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 |
B.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 |
C.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 |
D.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 |
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