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
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 |
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 |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 B.维护了明朝封建统治 |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D.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
C.商品流通不畅 |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
有史学家估计:二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500马克。下列因素可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是
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 | 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
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 | 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 |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
C.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
D.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