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塾师老周
老周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周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周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周,你有学问吗?”
老周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周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周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周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周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周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周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周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 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周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周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周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周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周问:“老周,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周:“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周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周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周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周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周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周一起张罗私塾,老周嘴笨,银瓶嘴却能 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周:“老周,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周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周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周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周。”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周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带给了老周。没想到老周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周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周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周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周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周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周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老周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电视艺术作为当代最为强势的通俗文化,其中的音乐节目引领着大众音乐审美趣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其中,审美趣味的时尚化便是突出的表现。究其原因,首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给普通民众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就为审美趣味的时尚化提供了条件;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开放也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不断放开,人们的自我意识有了提升;伴随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浮躁心理在社会蔓延,这些客观存在都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作为新型媒体,迅速普及,电视文艺成为当代最为强势的文艺品种。从受众来看,电视传媒具有大众性、自主性、散漫性的特点;从传播效果上看,电视传媒具有广泛性、时效性,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传播。所以,一首动人的乐曲可以一炮打响,唱红大江南北,一位草根歌手也可以一夜走红,成为妇孺皆知的明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电视传媒催生壮大了中国流行音乐是不争的事实。从电视文艺的通俗性功能来解读,电视与流行的结合是必然的。应该说,在流行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电视对其的支持多是积极的。但是,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有些时候,电视传媒对于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和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起到了消极作用。大量的通俗音乐充斥荧屏,抢占了经典音乐传播领地,造成了审美对象的表面繁荣,实则与美的距离逐渐拉远,大众的审美判断力集体下降。
音乐栏目是娱乐化倾向还是“主旋律”下的适度娱乐,是媚俗还是坚持启迪心灵?要解决这些矛盾,有必要确立音乐类栏目公益性的定位。首先,电视台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应该允许相当一部分的音乐类栏目是公益性栏目,其主要任务是传播人类优秀而丰富的音乐精神财富,提供欣赏类和教育类节目,这类栏目由电视台代政府投资,强调社会效应。其次,商业运作的音乐类栏目,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提倡积极向上的通俗,抵制媚俗,杜绝低俗。
音乐类栏目在文艺节目中的地位比较尴尬,既受到其他类型文艺节目如电视剧、综艺节目的挤压,也受自身发展之束缚。好的音乐类栏目需要培植,如果是传播品位高雅的音乐,其观众群的培养和形成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选自《新华文摘》)
下列对“审美趣味时尚化”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社会浮躁心理的蔓延,客观上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B.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电视文艺成为了当代最为强势的文艺品种。
C.电视传媒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自身特点使得“一首乐曲一炮打响”或者“一位草根歌手一夜走红”成为了可能。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给普通民众带来了相对充足的闲暇时间。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视对于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是把双刃剑,这与其散漫性、时效性的特点有关。
B.流行音乐类栏目的设计身处两难境地,培植好的音乐栏目、传播品位高雅的音乐仍需更长时间。
C.通俗音乐已成为当今音乐类电视节目的主流,它占据荧屏的重要角色,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D.为杜绝音乐栏目过度娱乐化的现象,电视台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有必要允许所有音乐类栏目是公益性栏目,传播人类优秀的音乐精神。

要“培植好的音乐类栏目”,作者提出了哪些合理化建议,请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8分。)
士兵和鼠
魏继新
起伏的山脊线在天幕下变得很低,远远近近的草丛中有虫在鸣,如弹着簧片儿,一起一伏地呼应。那时,由于连续作战,他实在太疲倦了,便靠猫耳洞坐着,枕着枪。他浑身乏力,身上长满疥疮,针刺般地奇痒难熬,折磨得他想打个盹也不行。他只觉得朦朦胧胧,却又十分清醒,十分清醒,却又朦朦胧胧。有时,一个人喃喃自语,却又以为自己在思考。一刹那间的睡眠,竟做了梦,梦见了许多事情。醒来看表,这睡眠还不足三分钟。总之,他只觉得疲倦。
辽阔的山岳丛林延绵起伏,月亮昏黄,大而圆,且长着毛。那时,他带着一个班守着这最前沿的警戒阵地。任何一刻他们都有可能被偷袭的敌人切断退路而永远回不去。永远回不去就永远回不去,这对他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另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老山地区的竹鼠,也不知是厌倦了素食或者是突然发现了可口的荤腥,还是出于对平时见了它们就打杀的人类的报复,竟成群结队地去啃人的尸体。他每每见到这种情形,都要愤怒地用冲锋枪打得它们狼狈逃窜。但老鼠还是成群结队地又来了,那噬咬声轻微而杂乱,吱吱吱,叽叽叽,听了令人心里发毛。他闭上眼,用牙齿咬紧嘴唇,努力不去听那声音,但还是忍不住几次拿起冲锋枪又放下。突然,一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惨叫,从尸体堆里响起,他不由自主地一下跳起来,但刚从战壕里探出头,对面越军阵地就打过来一梭子重机枪子弹,打得战壕前尘土飞扬。战士们都看着他。他明白了,妈的,一定是进攻我们阵地的一个越军士兵没有死,他正在与竹鼠搏斗。
“都不准动!”他脸色铁青,命令战士们退回战壕。
一刹那间,枪声沉寂,只有竹鼠的啮咬尖叫声和那个重伤士兵的哀号呻吟,两边阵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突然,对面阵地爬出一个士兵,渐渐向这边蠕动。一个战士拿枪瞄准了,他把手放在他枪上,不让他开枪。那越军士兵爬了一小段,似乎有些犹豫,又向回爬,他突然觉得心中有一股怒火腾然而起,骂了一声:“懦夫!”便拿起冲锋枪就打。
可他还是有意抬高了枪口,子弹贴着那士兵头皮飞过,那士兵便连滚带爬地缩回去了。
终于,响声沉寂了,大概竹鼠暂时被枪声吓住,停止了噬咬,但却仍然围着那伤兵,不肯退去。这时,月亮从云层中露出来,银灰色的月光,惨淡地倾泻下来,使他们都清楚地看见了眼前的情形。他虽然看不清那伤兵的脸,却清楚地看到了那伤兵血肉模糊的躯体及一点一点地合围逼近他的竹鼠。那伤兵眼里有了极度的惊恐和绝望,全身在颤抖着收缩,渐渐缩成一团。
他再也忍不住了,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爬向那伤兵。竹鼠惊恐地散开,却仍不退,居然作进攻的态势匍匐着,望着他,使他又愤怒又恐怖又无可奈何,头皮不由得一阵阵发麻。
整个阵地死一般沉寂。
当他把那垂死的伤兵拖进战壕的一刹那,双方阵地都不约而同地向竹鼠猛烈开火了,打得鼠群血肉横飞。
枪声过后,死鼠狼藉。
他把阵地上仅有的半壶水去喂那伤兵。泥土、血污糊满了他的脸,看不清他长得什么样,只看见他一双眼睛能微微转动。伤兵目光中有某种说不清的东西,像是痛苦,又像是感激。他望着那水壶,只喝了一口,便坚决不喝了。他要给他包扎,他却艰难地摇摇头,拒绝了。
黎明时分,他迷糊了一会儿,醒来时,发觉那伤兵已经死了。
结合文章,说说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我军战士“他”(班长)的形象特点。
答:
结合情节内容,对小说倒数第二段文字中越军伤兵“放弃喝水,拒绝包扎”的行为动机作出至少两种合理的推理解释。
答:
小说没有正面叙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把主要笔墨用于叙写老山前线夜间发生的一场“士兵与鼠”之间的特殊战斗,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9分,每小题3分)
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又听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应是()

A.怎样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C.商品化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
D.商品化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传播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商品化有利也有弊。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弊: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或完整内涵);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D.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下列分析,不属于“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应当担负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B.针对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
C.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也绝无权浪费优秀的文化遗产。
D.我们应该尽力阻止文化遗产商品化。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不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小说开头写了老师、同学和邻居对杨直的不同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赏析下面的句子。(4句)
(1)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2)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小说题目“不染”含义是什么?小说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说最后说:“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考他的满分作文。”在你看来,杨直能够考上清华主要靠的是什么?对你有何启发?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华夏文明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包容、整合异族文化。
B.黄河文化不断整合长江文化及其他散布各地的文化,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辽代契丹族建造了建筑杰作山西应县木塔,元朝蒙古族收词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自古及今整个华夏社会对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的包容上。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养猪、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使得当时的社会包容度很大。
B.唐朝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包容度,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汇总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如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唐王朝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