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佑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知:主管 |
B.夏人寇边寇:侵犯 |
C.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审:仔细 |
D.谍告夏人将压境谍:侦察人员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
B.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
C.王安石弛/铜禁奸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
D.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吴打算谋反,为了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他故意用文辞轻慢的书信给朝廷。张方平识破其阴谋,反对草率用兵,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
B.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日,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
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5分)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胔(zi):腐尸。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
3.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予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①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 ,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小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指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 ②干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道未笃笃:深厚。 |
B.渠欲得君作记渠:他。 |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终:结束。 |
D.伯休执价不移执:固执。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知隐乎 | B.君其以我故为之 冀若垂天之云吾其还也。亦去之 |
C.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 | D.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娄公固隐者也 | B.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
C.能定能应,不为物诱 |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以两次对话来结构全文,表明自己对隐士的看法,文风犀利,写法别具一格。 |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市。 |
C.本文借朋友请求为娄公“市隐斋”写“记”一事,采取委婉劝讽的方式,表明了对世间假隐士的批判态度以及对沽名钓誉者的鄙视。 |
D.文章借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批评李姓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醉花窗医案
心胃痛一证,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今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谓无遗蕴矣蕴:内容 |
B.故业医,货药饵货:买 |
C.王素食洋烟素:平时 |
D.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致:导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王辄以失笑散治之/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B.若概以失笑散施治/敛赀财以送其行 |
C.又不求其虚实/其曲中规 |
D.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在下面各句的括号内补出省略的内容
A.()分为九等,极为详尽
B.()故业医,货药饵
C.()天未明寂然逝矣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B.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冯唐直言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而搏髀曰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主臣!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注释:尚食监:主管膳食的官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数:屡次 |
B.善赵将李齐善:善良 |
C.召唐让曰让:责备 |
D.独无间处乎间:私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唐以孝著/夫以秦王之威 |
B.战于钜鹿下/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C.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风之积也不厚 |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翻译画线的句子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释之论法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释:①县人来:长安县人。跸,止行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更:改变 |
B.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倾:偏失 |
C.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案:案件 |
D.欲致之族族:灭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B.上使立诛之则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C.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文帝与太后言之/填然鼓之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答:
B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