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界中,有些动物为了完成某种行为,不惜冒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试就下面三个实例,分析说明这三种行为各有什么意义。
例1:大雁在迁徙途中休息时,总有一两只“孤雁”(一般体弱或患病)做“站岗放哨”的工作,当有敌害来临时,这些“放哨”者,总是发出警报,或大叫或狂奔或扑翅起飞,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准备或逃生,而自己却暴露了目标,易为敌害所捕食。
例2:挪威海滨生活着一种挪威旅鼠,当鼠群密度过高而环境中食物有限时,有些旅鼠就成群结队地步入海中淹死,完成集体自杀的“壮举”。
例3:有些螳螂头部有一种抑制交配的物质,雄螳螂找到配偶雌螳螂后,其头部往往被雌螳螂吃掉,失去头部的雄螳螂能顺利完成交尾行为,交尾后就逐渐死去。
(1)例1中,孤雁的行为属于 行为,由“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
(2)例2 中部分挪威旅鼠“集体自杀”的意义是什么? 。
(3)例3 中,雄螳螂为交尾而牺牲的意义是什么? 。
蚯蚓为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喜温,喜透气,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蚯蚓是否喜湿润的土壤呢?李凡同学就这个问题设计一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他将20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润土之间,每隔2分钟记录干土和湿润土中蚯蚓数量,其统计结果如下表。
统计次数 |
湿润土中蚯蚓 数量(条) |
干土中蚯蚓 数量(条) |
1 |
4 |
4 |
2 |
5 |
4 |
3 |
7 |
3 |
4 |
9 |
3 |
5 |
10 |
2 |
6 |
12 |
2 |
7 |
16 |
1 |
8 |
18 |
1 |
9 |
19 |
0 |
10 |
20 |
0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可以证明蚯蚓适宜生活在土壤环境中。
(2)该对照实验设置的变量因素是。
(3)除了土壤湿度影响蚯蚓外,还有许多其他非生物因素影响蚯蚓生活,请你说出其中二个:。
(4)蚯蚓是生态系统的者,它能把有机废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下图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1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土耳其男子苏丹·柯森列为活在世间的全球个子最高的人(身高达251cm),而他如此之高是因患有肢端肥大症,此病通常是因长出肿瘤所致。
(2)如果是胰腺中胰岛分泌激素不足所致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制剂来治疗。
(3)某人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即通常说的患呆小症。这是因他在婴幼儿时期分泌的激素不足造成的。
(4)青春期开始后,男性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变低等,这与分泌的激素有关。
下图是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①~⑥表示生理过程或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①所指的气体名称是。
(2)③表示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吸收进入循环系统。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的作用,把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营养物质。
(3)经过④⑤的气体交换后,血液变化是。(提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变)
(4)⑥是指通过泌尿系统把体内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这一生理过程叫。
下图示我国南方的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的关系的形成。"桑---蚕---气----鱼"是不是一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下图是人体三种血管的示意图,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1)、C是毛细血管,其与物质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管壁最薄,管腔最,管内血流速度最。
(2)、吸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C,由血液中的细胞携带,使流经C的血液变成血。这些血将由血管(A或B)汇集后由肺静脉流入心脏的。
(3)、进食后,大分子营养物质糖类、脂肪和最终在(消化道哪一部位)内被彻底消化,产物进入该处的C;小分子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多数也进入该处的C,由血液运往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