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西南昌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正悄然迎来旅游时代,打造文明旅游时代成为我们共同的期盼。
为此,南昌市某校九(1)班同学围绕“告别任性,打造文明旅游时代”这一主题,搜集了相关素材,进行讨论交流,请你一起参与。
【新闻播报:任性的游客】2015年“五一”假期前夕李某在延安市吴起县胜利山景区旅游时,为了拍照,况攀爬红军雕塑。他的行为被媒体报道后,引起公众广泛谴责。5月4日,李某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其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为10年。
(1)你从这一新闻事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情景再现:任性的司机】周未,小明与家人一起去景区游玩。爸爸开着车在道路上正常行使,突然旁边一辆车违规变道突然穿插到前面。爸爸为避免与其碰撞而紧急刹车并猛打方向盘。刚才还很平静的爸爸一边骂人一边加速追赶,想用同样的方式“教训”那辆车上的司机,小明和妈妈赶紧制止了爸爸。
(2)回家后,小明为了让爸爸以后不再开类似的“斗气车”,想给爸爸一些温馨提示。聪明的你想一想,小明会用到思想品德课中的哪些知识?
【曝光平台:任性的导游】“五一”假期,小敏与父母报名参加旅游团赴云南旅游。5月2日,他们一家人因为没有按导游的要求去购物,途中被导游强行从旅游团所乘坐的车辆上赶了下来。小敏一家人高兴而去,败兴而归。
(3)小敏及家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015届湖北谷城县初三适应性考试思品试卷】【悟真知学会交往】
情景一:一天课间休息时,张梅同学说:“我喜欢赵老师上课,可又有点怕她。”小锋说:“我希望能和李老师成为朋友,但他有时会批评我,我觉得与他之间有一段距离。”
情景二:一天放学时,张梅看见一位老大爷歪倒在校门口的路边,痛苦不堪。她很想过去帮助老大爷,但想到有人曾因做好事反被讹诈,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情境三:小锋的同桌小华是一名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华从小就性格孤僻、自卑、不爱交往,这让爱热闹的小锋很是不爽,准备跟班主任提出换位置的要求……
根据上述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要消除情景一中张梅、小锋同学的顾虑,你会告诉他们些什么呢?
(2)情景二中,张梅的想法对吗?你应该怎样跟她说?
(3)情景三中,小锋想调换座位的想法对吗?请用朋友、友情的相关知识劝导小锋。
【2015届江苏徐州睢宁县初三下学期期中政治试卷】【尊师重教关爱他人】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材料二:为提高学习效果,老师经常安排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明明与婷婷同属于一个学习小组,婷婷总是不厌其烦的帮助明明分析问题、解答疑惑,结果明明的成绩进步很快,婷婷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民族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请你谈谈我们尊重老师的原因。
(2)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和婷婷一样乐于助人的经历。请举出一例,并说说帮助他人的意义。
【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龙岩卷)】交往篇
(1)阳阳爸爸对姐姐“生气”,是否有道理?请结合八年级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针对小李玩微信被骗一事,你会给玩微信的朋友哪些温馨提示?(回答两点,4分)
【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厦门卷)】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此某班决定开展“晒家教家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
A组展示了古代关于家风家训的名言名句: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弟子规》
(1)你概括A组所要表达的主题,并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认识。(6 分)
B组“晒”出了身边同学的家教家风:
◆爷爷常常给我讲,“投桃报李”的典故。
◆妈妈从小教育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爸爸从小跟我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豪情。
(2)请说说你从上面家教家风中收获了什么?
C组总结:“家风虽有不同,但充满正能量的家风无一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3)生活中,你将通过哪些具体行动传递优良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分)
【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陕西卷)】铸道德之魂
【崇德向善】央视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在平凡的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追求着职业 技能的极致化,靠着钻研、专注和坚守,成为“国宝级”技工的历程。
(1)他们的人生历程说明了什么?
【见贤思齐】陕西蓝田王顺山一石雕上,刻有一典故:前汉文帝……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2)这一典故对你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