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益阳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丰子恺
①阿宝,我和你在世间相聚,至今已十四年了,在这5000多天内,我们差不多天天在一处,难得有分别的日子。我看着你呱呱坠地、牙牙学语,看你由吃奶改为吃饭,由匍匐学成跨步。你的变化微微地、逐渐地展进,没有痕迹,使我全然不知不觉,以为你始终是我家的一个孩子,始终是我们这家庭里的一种点缀,始终可做我和你母亲生活的慰安者。然而近年来,你态度行为的变化,渐渐证明其不然。你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
②记得去春有一天,我拉了你的手在路上走。落花的风把一阵柳絮吹在你的头发上、脸孔上和嘴唇上,使你好像冒了雪,生了白胡须。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
③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这在我们原是极寻常的事:以前每天你吃过饭,是我为你洗脸的。然而路上的人向我们注视,对我们窃笑,其意思仿佛在说:“这样大的姑娘,还在路上让父亲搂住了拭脸孔!”我忽然看见你的身体似乎高大了,完全发育了,已由中性似的孩子变成十足的女性了。我忽然觉得,我与你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坚、很厚的无影的墙。你在我的怀抱中长起来,在我的提携中大起来,但从今以后,我和你将永远分居于两个世界了。一刹那间,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一个孩子而定要长大,怪怨人类何必有男女之分。然而怪怨之后立刻破悲为笑,恍悟这不是当然的事、可喜的事吗?
④记得去年有一天,我为了必要的事,将离家远行。在以前,每逢我要出门,你们一定不高兴,要阻住我,或者约我早归。在更早的以前,我出门须得瞒过你们。你弟弟后来寻我不着,须得哭几场。我回来了,倘预知时期,你们常到门口或半路上来迎候。我所描的那幅《爸爸还不来》,便是以你和你的弟弟等我归家为题材的。因为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我以你们为生活的慰安者,天天晚上和你们谈故事、做游戏、吃东西,使你们都感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少不了一个爸爸,所以不肯放我离家。去年的一天,我要出门了,你的弟妹们照旧为我惜别,约我早归,我以为你也如此,正在约你何时回家和买些什么东西来,不意你却劝我早去,又劝我迟归,说你有种种玩意可以骗住弟妹们的阻止和盼待。原来,你已在我和你母亲的谈话中闻知了我此行有早去迟归的必要,决意为我分担生活的辛苦了。我此行感觉轻快,但又感觉悲哀。因为我家将少却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幸福儿。
⑤以上原都是过去的事,但是常常切在我的心头,使我不能忘却。现在,你已是中学生,不久就要完全脱离黄金时代而走向成人世界了。我觉得你此行的意义比出嫁更重大。古人送女儿出嫁诗云:“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你出黄金时代的“义往”,实比出嫁更“难复留”,我对此安得不“结中肠”?所以现在追述我的所感,写这篇文章来送你。你此后的去处,就是我这册画集里所描写的世间。我对于你此行很不放心。因为这好比把你从慈爱的父母身旁遣嫁到恶姑的家里去,正如前诗中说的“事姑贻我忧”。事姑取什么样的态度,我难于代你决定。但希望你努力自爱,勿贻我忧而已。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精选》一书,有删改。本文写于1934年)
(1)面对阿宝将走出黄金时代,作者流露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2)文章说:“现在,你已是中学生,不久就要完全脱离黄金时代而走向成人世界了。” 作者写阿宝的变化,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3)试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5)读完本文,你有何感受?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简要谈谈。
阅读《远处,那一盏灯》,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①许多年前,我固执地以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同龄孩子的思想,我希望摆脱一切约束而自由地生活。但那个冬天难忘的经历让我有了改变。
②一个冬日的早晨,我又和母亲吵了架,心里充满了不满和委屈。我独自离开了家,漫无目的地到旷野中流浪,我感觉自己正走向一个自由快乐的天地。
③我不断向前走,饥饿和寒冷却不断地向我侵袭过来。整整一天的跋涉之后,天不知不觉暗了下来。寒冬腊月的风是那样的冰冷刺骨,“呜呜”地在山谷里作响,萧瑟的草木在冰天雪地里哀鸣。我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和孤寂。我开始哭,一种愧疚的情绪同时包围了我。事实上,并没有人给我什么大不了的伤害,我只是因为早上起床时,不肯穿母亲新做的那件看上去十分臃肿的蓝花袄,而母亲只是满怀委屈地责备我不理解家庭的境况和大人的心思。
④一顿大哭之后,我的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这时候,我倒是真的想到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她独自养活一家老小,每天在我进入梦乡之前,她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就不曾闲过。白天已经在农田里劳累一天了,有时干着活就开始打瞌睡,头缓缓地垂下去,垂下去,然后再极力地抬起来,用力摇动一下;可是过不久多久,又开始重复那个动作……每当这个时候,母亲的身边总是放一盆冷水和一条毛巾,就连天寒地冻的严冬也不例外,她总是说,擦把脸就精神了!
⑤我走着走着就想到母亲了。她的手到了冬天总是开裂子,那些裂子又因为白天的不停劳作而张开血口子,痛得钻心彻骨!每当这样的夜晚,懂事的大姐就会走上前去,用村里那个土医生配的冻疮膏给母亲涂抹。这时的大姐,每抹一下就关切地看一下母亲的脸,生怕会弄痛了母亲,而母亲回望大姐的眼神也是慈祥而柔和的。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以至我每次和母亲发生争执时总是冲她喊:“你是偏心眼了,你就是只知道疼大姐和小弟!”
⑥天很黑,周围也模糊。我一边想,一边自责,一边流泪。我显得疲惫不堪,同时我迷路了……突然之间,我望见了远处有点亮光。哦,那是一盏灯!我发疯似地冲向那盏灯……山野顿时平静,天空微微泛白,树木不再狰狞,小路也变得清晰起来。啊,我竟然听到了母亲带着哭声的沙哑的呼唤。虽然隔得远了,声音是那样的微弱,可在我的耳中却听得格外清晰,格外亲切。
⑦微弱的灯光下,我看到母亲的脸上挂满了泪水。那一瞬间,我注意到母亲看上去十分狼狈,原来母亲一脚踩空,滚到山坡下去了。我猛然想起,母亲八岁那年害过一场病,她的视力很弱,即使是在白天,也只能看到那短距离的东西。我的泪水“哗哗”地往下淌。
⑧那个冬夜,母亲手里的那盏灯照亮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也照亮了一个十二岁孩子的心路,并且在以后困难的日子里,我还常常想起——那盏泛着橘黄色光芒的马蹄灯!第①段说:“那个冬天难忘的经历让我有了改变。”请概括叙述“我”的难忘经历。
下面两个句子都写得生动而有意味,请根据文章,分别写出其表达作用。
(1)寒冬腊月的风是那样的冰冷刺骨,“呜呜”地在山谷里作响,萧瑟的草木在冰天雪地里哀鸣。
(2)她独自养活一家老小,每天在我进入梦乡之前,她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就不曾闲过。文章结尾说,那盏灯“照亮了一个十二岁孩子的心路”,并且以后我“还常常想起”“那盏泛着橘黄色光芒的马蹄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母亲和“我”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阅读课文梁衡的《夏》选段,回答后面问题。(共12分)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文章分别通过描写夏天的景物、和来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任选一题回答)
①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②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结合文章第④段,说说“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请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原因。
亲爱的同学,夏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请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加以描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贩卖一段绿
李丹崖
⑴春天的乡下老宅,院子里青草如树,檐下的老砖上苔藓恣肆,房子闲得久了,野草和青苔就开始忙碌了。
⑵院子里,墙体早已开始剥落,我每次回家,都要去锄草,用镰刀和斧头,砍断硕大的灰灰菜,这种草,嫩的时候,可以拌面蒸着吃,长老了,有大拇指粗,很难拔掉。只有用斧头,一院子野草拾掇下来,裤管上溅的全是青草汁,异常难洗。
⑶我有时候想,这些草汁也是在寻仇,我杀戮了它的草子草孙,它以绿色的血液来报复我。但是,这原本就是我的家呀,只不过很少回来,被“鸠占鹊巢”了。看来,一座房子,谁住得久了,就是谁的家了。
⑷人有乡愁,走得远了,会想家,且懂得叶落归根,年迈时都要回到故土,让身体在故乡的土地里安眠。而草没有乡愁,它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在自己的脚跟下的土地里生根发芽,繁衍子嗣,一辈子,壮大的是一片草丛,终其一生,贩卖一段绿。
⑸苔藓呢,这种小东西通常一夜之间就蔓延整个墙根。通常,它们还会在我脚下的老砖头上跟我使绊子,我在锄草的时候,一不小心滑到,一屁股坐在地上,弄得满身是泥污,一旁的女儿哈哈大笑说,爸爸真笨。是的,在女儿面前,我有时候会故意装笨。这样做,是为了让她觉得她已经长大了,马上会逐步超越父亲,给孩子培养一些自豪感。
⑹我整理好院子里的野草,吱呀——推开老屋的门。嚯——原来,屋内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出来一棵小泡桐树苗,青嫩嫩的,恰如豆蔻。老屋并没有用水泥砌地,院子里的泡桐树也许太溺爱它的子女了,唯恐它遭受风吹雨打,看老屋闲着也是闲着,索性把它送到了屋内来。
⑺我看了一眼屋内的泡桐树苗,黄蔫蔫的,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恩泽,也得不到母爱,它一定是孤寂了,我把它移栽到院子里的阳光里,与它的“父母兄弟”俯仰生姿,整个院子就有了生机,树木也在享受它的天伦之乐了,兴许隔几日再看,先前那个黄蔫蔫的树苗,已经转绿了,这样一种繁衍,也是一种基因的“贩卖”。
⑻院子收拾差不多的时候,突然在院子一角发现了一根葡萄藤,顺藤找它的所在,看到从邻居家的院子里长过来。硕大的葡萄,一个个足有小小乒乓球那么大,一串串压枝欲坠。女儿看到葡萄,大声指给我看:爸爸,爸爸,看,紫霞仙子!
⑼女儿总是喜欢把葡萄说成紫霞仙子,我把这些葡萄摘下来,放在小盆里,满满当当,我让女儿给邻居家送去。哪知道,刚刚送过去,就被送过来了,邻居马叔说,这根葡萄藤是他故意甩到我家院子里的,怕到是院子常年不住,没有生机,只为增添一番绿意。
⑽那些葡萄,马叔说什么也不要,说,给孩子吃吧。我把那些葡萄洗净了,掇了条小凳子坐在院子里,看着满目葱茏的绿,女儿说,爸爸,我们回来住吧。妻笑着说,看这孩子,尽管没在这里出生,也喜欢这里,真是难能可贵的地缘呀!
⑾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儿也应该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小泡桐树苗”。
——《深圳商报》2014年8月11日文章开头第一段“春天的乡下老宅,院子里青草如树,檐下的老砖上苔藓恣肆,房子闲得久了,野草和青苔就开始忙碌了”中的“恣肆”和“忙碌”两词生动形象,请赏析它们的妙处。
文章依次写了哪几种不同的“绿”的贩卖?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分别指什么。
(1)这样做,是为了让她觉得她已经长大了,马上会逐步超越父亲,给孩子培养一些自豪感。(“这样”指代什么?)
(2)我把它移栽到院子里的阳光里,与它的“父母兄弟”俯仰生姿。(“它”指代什么?)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儿也应该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小泡桐树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绿意生生不息地繁衍着,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对李丹崖而言,他的绿是什么?你的心中又有着怎样的一段绿呢,请结合生活实际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当爱抵达深处
安宁
⑴父亲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说好话听,别人给他送的东西,他瞅一眼成色,便说,值不了多少钱。甚至有一年,因为与他吵架,为了弥补自己心内的愧疚,我用攒下的钱,从小摊上给他买了一件衬衫。回家后以为他至少会给我一个宽容的微笑,却是没想,他只淡淡瞥一眼,便下结论道:“一看就是地摊货。”我当时便眼泪哗哗涌了出来,与他大吵了一通,且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给他买任何东西。
⑵尽管为了父亲的这张刻薄嘴,母亲没有少跟他发脾气,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从来不顾及别人的颜面。所以我最初工作的两年里,每次回家,从没有单独给他捎过什么礼物,只将钱打到他的卡里,便算尽了孝心。母亲便私下里小心翼翼地开导我,说,如果有时间,记得给你爸买件衣服;要不,只给我买,穿得时候,在你爸面前会觉得不好意思的。我听了便笑,说,即便是把一个城市,给他买回去,怕也得不到他一句好,不如不买,给钱省心。母亲听完便叹气道:“可是你爸他其实不缺钱呢。”
⑶尽管心底不太情愿,但还是不想让母亲太过伤心,便去了茶叶市场,买了半斤可以养胃的上等普洱茶。回家后一样样地将给家人买的东西拿出来,父亲习以为常地在分发礼物的时候,到阳台上去吸烟赏花。等母亲将一袋包装精美的普洱茶,递到他的面前时,他稍稍诧异了片刻,随即便疑惑地问道:这是女儿专门给我买的么?母亲笑道:“咱家谁的胃最不好,当然这普洱茶就是送给谁的。”隔了阳台的门,我看见躺椅上的父亲,没吱声,却是眯起眼,对了阳光,将那上面的说明文字,凝神看了许久。
⑷第二天吃过午饭,一家人泡茶喝。我看见父亲很小心地将自己的专有茶叶拿出来,捏了一些到茶杯里,便又细心地封好口,放进了抽屉。几分钟后,我听见父亲端着茶杯,一脸惊喜地赞道:“果真是好茶呢,喝到胃里像是熨烫过一样舒服。”我假装没听见,继续看自己的电视,小弟却是突然叫道:“爸,你端错茶杯了耶!那是我泡的绿茶,都喝好几遍了,你的普洱还在桌上放着呢!”
⑸那一刻,全家人的眼光,都聚焦到父亲身上。而父亲,就这样尴尬地端着那杯已经喝乏了的绿茶,不知如何进退。是母亲出来打圆场,说,你爸那是因为心里美,所以喝什么都觉得香,心情不好的时候,万元的茶叶他都不一定喜欢呢。父亲这才忙不迭地附和:“可不是么,今天心情出奇地好呢。”本以为他的面子,就这样保住了,一旁的小弟,却是嘻嘻笑道:“爸爸是在说谎呢,他平时最讨厌喝绿茶了,怎么今天就这么特别,喝到口中都觉不出是什么味道来?还不是因为我姐今天终于给他买了礼物,他才这样圆滑地说好话,来讨好姐姐嘛。”
⑹父亲的脸,在小弟直白的解释里,终于红了又白,白了又红。最终,将手中那杯绿茶啪地放到桌上,转身去了阳台。我看着他瘦削的脊背,还有颤抖着点烟的手指,一颗心,突然地就软下去。默默端起那杯还没有品过的普洱茶,走到烟雾缭绕的阳台上去,柔声说道:“爸,尝尝我买的普洱,好不好喝,如果真的好,以后每次来,我都买给你。”
⑺父亲终于转过身来,接过茶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而我,则没有听他的评语,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开去。我知道这个始终不肯向任何人妥协的男人,当他“糊涂”到分不清绿茶与普洱的时候,那只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女儿,爱得太深。
⑻而每一份爱,抵达最深处的时候,当都是这样地不辨是非与对错吧。根据(1)(2)段的内容回答,为什么我与母亲会和父亲发生争吵、闹脾气,并且“父亲习以为常地在分发礼物的时候,到阳台上去吸烟赏花”?(温馨提示:此处有两问。)
赏析下列画横线的句子。
隔了阳台的门,我看见躺椅上的父亲,没吱声,却是眯起眼,对了阳光,将那上面的说明文字,凝神看了许久。请你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人物的心理。
(1)父亲的脸,在小弟直白的解释里,终于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2)而我,则没有听他的评语,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开去。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请你试着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
当爱抵达深处,你的父母也一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片段吧,请你描写一个让你感动的细节,50字左右。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羊年说羊(节选)
余夫
①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羊与人相伴,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期,羊曾是人们狩猎的对象。后来,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繁殖能力较强,就将其驯养。一般人都认为羊是愚蠢的动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羊比人们想象中的要聪明得多,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精明。
②羊病了会自我治疗。科学家发现,如果所吃食物让它们感觉不舒服,出现便秘和胃灼痛,羊就会挑选其他一些可以通便或帮助止痛的食物。也就是说,它们能正确地认出并吃下那些能治病的食物。
③羊有着难以置信的记忆力,能辨认和记住面孔,包括它们同类的面孔和人的面孔,甚至能区分人高兴和愤怒的表情。科学家为羊搭建了一个带有两个门的羊棚,每个门后面各放一个食料槽,这两个门唯一的区别就是上面挂有不同的照片:第一个门上挂着面带微笑的人像或颇感惬意的羊的像;在第二个门上则挂着面带怒容的人像或受惊的羊的像。然后,他们便往羊棚里赶羊。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羊都喜欢进第一个门。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种不同的面孔,并记住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它们知道与愤怒的面孔相比,高兴的面孔是什么样的。而且,羊更喜欢人微笑温和的面容,而讨厌发怒、受惊时的表情。
④羊会用声音表达感情,雌羊能辨别它们每只羔羊的声音。这说明,在人听来都是一样的咩咩声,其含义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如此,羊的发声特征虽然受到遗传限制,但也可以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而形成属于某一个小群体的“口音”。英国科学家在一些羊生下来一周时记录了它们的叫声,随后将这些羊放到不同羊群中喂养,在它们长大一些后再记录它们的叫声。有趣的是,虽然有亲缘关系的羊最初的叫声都很相似,但随着它们在不同的羊群中成长,它们的叫声特征逐渐与所在羊群中其他羊的叫声趋同。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慢慢习得了这个小群体的“口音”。这说明,群体生活可以影响羊的发声系统。
⑤羊还能通过连猴子都经常会失败的心理测试。英国科学家在羊的面前依次放置成对的不同颜色的桶,每次有一个桶中盛有食物。然后,他们将食物从一个桶中移入另一个桶中,同时还改变桶的颜色,最后改变桶的形状。但羊不仅认出了不同的颜色组合,并根据颜色组合的不同改变行为,它们还会根据桶的形状的变化改变行为。科学家说,一般只有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能做出这类反应,其他大型动物要做到是很困难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将一群羊放进复杂的迷宫中进行试验,发现它们不仅能够找到走出迷宫的方法,而且走的次数越多,走出迷宫就越容易。
⑥此外,羊还有非凡的嗅觉。以色列警方已经据此训练出全球第一只专门闻炸弹的“反恐山羊”,其嗅觉灵敏度甚至超过了警犬。这只山羊名叫拉洛莎,是一只两岁的母羊。它对各种炸药的气味非常敏感,与警犬相比,性格乖巧的羊看上去无疑要友善得多。很明显,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羊的聪明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结合文章第②—⑥段的内容,请你完成下列填空。
⑴→羊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⑵→羊能通过连猴子都失败的心理测试→⑶ 文章第⑤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指出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③段和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科学家发现羊至少可以识别50种不同的面孔。
⑵羊正日渐成为警方的宠儿。2015年1月5日,羊年生肖邮票《乙未年》开始全国发行(见右图)。该邮票以绵羊作为造型基础,蕴含着吉祥祝福之意。请你认真观察图示,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说出该邮票两个方面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