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资阳中考)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14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前三段例举众多不文明现象有何目的?
(3)在下边横线处按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使其上下文连贯。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你的文明,或许, ,
, 。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
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既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养的路径。 |
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养的严重缺失。 |
D.为了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有了这个管理办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种种不文明现象。 |
(5)简略分析文章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
阅读《松坊溪的冬天》(节选),完成小题。(共13分)
松坊溪的冬天(节选)
郭风
我曾经在松坊村住过好些日子。这是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小山村。
四面是山,是树林,是岩石。有两条山涧从东西两面的山垅里流出来,在村前会合起来,又向南流。这便是松坊溪。
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溪上有一条石桥。溪中有好多大溪石。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两只熊正准备走上岸来。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山上的松树林,还是青翠的。山上的竹林子,还是碧绿的。天是蓝的。日光是金色的。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他们带着白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飘,在风中飞扬。蒲公英在向秋天告别么?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
看啊,看啊,在高大的枫树上,在枫树的赤裸的高枝间,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看啊,看啊,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我忽地想到,这是枫树、野柿树携带满枝的果实,在迎接冬的到来。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的石桥上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飞起来的种子般的雪,纷纷落在石桥上。桥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正在淙淙地流着。我看见溪中照耀着远山的雪影,照耀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水中的、发亮的白雪世界。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接着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照耀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文中划线的“告别”和“迎接”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文中两次写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看到“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你也许会想起东晋才女谢道韫咏雪的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怎样描绘雪中松坊溪的溪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赖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赖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
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
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2分)
加波浪线句子是用什么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你说说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⑴记得七八岁时,我写了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
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⑵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⑶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⑷“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⑸“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⑹“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⑺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小时。
⑻“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⑼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⑽“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 “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⑾“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⑿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文中划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是为了表现巴迪 的心情。
文章⑴—⑿小节以“我”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其大体表现为:
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如何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一句话?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车前草
百草中我最钟爱的是车前草。它实在普通得很,山沟里,小路旁,任意牛羊践踏,随便路人嫌弃。夏天,爷爷在骄阳里,一遍又一遍地扯路旁的车前草。“扯这些莫名堂的草干啥?”爷爷不回答我,把扯了的车前草拿到太阳坝里去晒。爷爷不说,含笑的眉目间隐藏着庄重和严肃,我还是说:“这是一味药哦?卖了可以换钱。”爷爷不说,把一束车前草放在我的手里:闻闻。我闻,青豌豆角的气息,深绿的色彩。
当时,我注意到了那从绿叶中抽出的花穗,独独的一枝花穗,绿白色。在原野上,它的花一点不惹眼,但很干净,就像乡村女子那间干净的闺房。秋天的时候,花穗就结蒴果,这时候它的心情很好,偶尔抿嘴一笑,果内细小,溜圆的种子就会一一滚出。哈哈,就像乡村在草丛里遗失的一颗颗绣花针一样,再怎么找,也是找不见的了。只有等第二年春天,新长的车前草会告诉你当年它遗落的地方。
我在这个城市能想起乡村的车前草。就一个下午,我从城市里的边缘进入乡村,在那个乡村的一块菜地里,我看见了车前草,它和那些白菜、小葱相处在一起。我很感激菜农没有把车前草当野草一样除掉。我蹲在那棵车前草前,想起许多的心语。这么多年,我还不知道我心里对车前草还有那么多的牵挂。我以为,乡村铺油路了,水泥房子立起来了,车前草也就消失了。但车前草还在生长,它们仍然爆发出生殖的力量,见证着乡村的贫穷和富有。这么简单的一种草,遍地生长,伸手可触。当然,今天没有像《诗经》:“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①”那样歌唱车前草的了,但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些春天的旷野之上,风和日丽,成群的妇女一边欢欢喜喜地采着车前草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采完车前草,回家做一碗车前草汤,不加油,也不加盐,就那么一种苦苦的味儿,就那么一种涩涩的甘甜,让早春的阳光撒进汤里,让早春的晨露渗进汤里,然后,把这五彩缤纷的一碗车前草汤端给锄地的男人,那又该是多么含蓄和温暖的过程。
我蹲在城市边缘的一个乡村菜地里,看完车前草后,我顺手扯起它,想带它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把扯在手里的一束车前草,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放在我的鼻尖下,平静地享受着那种气息。
我静静地享受着爷爷讲述的那个故事。知道车前草吗?那是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将士们患上“血尿病”,倒的倒,死的死。惟有三匹战马因常啃路上车辙边的无名小草,而幸免遇难。细心的车夫发现后,便挣扎着从车道旁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不料腹泻竟然好了。他忙将此事禀告马武,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全愈,终于杀出重围。后来马武为了纪念那种野草,就叫车前草。爷爷还说:人不分贵贱,草不分贵贱。车前草与百草有着一样的气息。
在爷爷的精神世界里,车前草是一种圣草。
每个夏天,他总要积攒着几麻袋干车前草。也不见他拿到街上去卖,就那么攒着。在缺草的冬天,爷爷就解开麻袋,在干车前草上撒些盐水,作为黄牛的饲料。一把干车前草,代替粮食喂养了牲畜的胃。每次爷爷到地里,看见车前草,他都会多望上几眼,甚至俯下身子拔一株放在手上,抚摸一阵子。有时,他会扯了车前草的叶子,放在嘴里咀嚼。脆亮的咀嚼,一股清香亮闪在那个乡村的早晨或者黄昏。哦,爷爷,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动作,就像一个幸福的人,闪烁着温暖质朴的品质,心怀感恩,平静如水。
也许我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记住这些车前草,记住这些给我恢复体力的青草。我能活在这种记忆里,在某个早晨或者黄昏,回想一下车前草的气息,也许生命中难解的问题,会在那个早晨或者黄昏化作一掬微笑、一阵微风、一声鸟鸣或一款月光,也许这就是我一生的幸事了。
[注释]①芣苢(fúyǐ):车前草。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文章题目是《车前草》,为什么取名“车前草”?描写的车前草具有哪些特征?(4分)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 (4分)
①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放在我的鼻尖下,平静地享受着那种气息。
②车前草与百草有着一样的气息。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秋天的时候,花穗就结蒴果,这时候它的心情很好,偶尔抿嘴一笑,果内细小,溜圆的种子就会一一滚出。哈哈,就像乡村在草丛里遗失的一颗颗绣花针一样,再怎么找,也是找不见的了。
②每次爷爷到地里,看见车前草,他都会多望上几眼,甚至俯下身子拔一株放在手上,抚摸一阵子。文中最后一段写“也许我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记住这些车前草”,你认为作者记住车前草是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吗?(4分)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有一种雅量叫容人
①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也是一种优良的生命质地,它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我们立身处事需有容人的雅量。
②容人要有用人之长的慧眼。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网罗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才能推动事业发展。刘邦出身低微,文才武略平平,却能一统天下,原因何在?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人之长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因珠玉在侧,可能使自己相形见绌,需要我们有更宽的胸怀和更高的境界。
③容人要有谅人之短的胆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般来看,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更明显。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任命嗜酒贪杯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当时有人告诫他,此人嗜酒贪杯,恐难担大任。林肯却不以为然。他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清楚在诸将领中,唯格兰特是决胜千里的帅才。后来事实证明格兰特的受命正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林肯在用人时能够扬人之长、谅人之短,颇受后人称颂。【然而谅人之短并不是无原则的,所谓能容忍的“短”,必须是小节,是不影响大局的。如果是涉及根本原则、妨碍大局的短处,就不能谅解了。】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宽容有过错的人,激励他改过自新,他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一心一意作贡献。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惟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力排众议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徐向前率领一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成的不足六万人的队伍,一个月内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对待他人所犯的错误我们要公正看待,不以偏盖全,不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恕其失、抚其痛、安其心,让那些有发展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缺点影响、被一个错误困住、被一个污点束缚。
⑤容人要有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竟连声称赞道:“陈琳的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人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陈琳深为曹操的宽宏大量所感动,竭尽全力辅佐曹操,使曹操颇为受益。
⑥“良匠无弃木,明主无弃士”。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包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容人的雅量,何愁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何愁世界不变得更加美好?全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从论证结构来看,本文第②-⑤段属(2分,填序号)
A.总分式 | B.并列式 | C.层进式 | D.对照式 |
(1)第③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2)第③段方括号内的文字可否删去?为什么?请根据第④段论述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出填上合适的句子。
下列事实论据中适合用来论证第⑤段分论点的一项是
A.三国时期的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
B.徐特立将教育部长之职让给瞿秋白,自己甘当他的手下。 |
C.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推荐当时身怀绝技但家境贫寒的肖邦促其成名。 |
D.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射杀过自己而对他抱有成见,任用他为大夫管理国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