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拚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来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日:“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宣宗之初即位也,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遏事敢为,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行意。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B.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C.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D.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器度宽宏,不计较小事。广东布政使徐奇拿岭南土特产赠送给朝臣,名单中没有杨士奇,皇帝询问此事,杨士奇予以解释,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B.杨士奇忠言直谏,不从众歌功颂德。对有人称颂天下太平一事,杨士奇独抒己见,皇帝同意他的看法,并拿其他大臣与其进行对比,众臣为此感到惭愧。
C.杨士奇历任阁臣,深受朝廷信任。杨士奇在宣宗、英宗两朝与杨荣、杨溥同任阁臣,三人一直非常和睦,英宗年幼,三人同心协力处理朝政。
D.杨士奇因儿子犯罪,深感忧虑。他的儿子曾经犯下杀人的罪行,朝廷没有治罪,后来又有人揭发其子许多不法之事,杨士奇为此非常忧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日:“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无锡有奇士,曰华豫原。乙未岁,张公抚吴,坐事逮。部使者偕制府即讯于润州,而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门生故吏,无敢向迩者。豫原闻难,自无锡疾驰,一昼夜逾三百里,至京口唁焉。既抵庙门,不得入。而顾见有官人来,骑而从者数人,至门,门者皆却立,官人下马入,从者皆入,豫原则闯然随之入,数折而达,张公请室门外,即又不得入。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然卒不得入。门者曰:“客何为者?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不去且得罪,制府怒不可犯也。”豫原大笑应曰:“若乃制府吓我耶!向令吾惴制府者,吾安得至此?且天下事不可知,往者张公尝与噶礼讼矣,部使者按事至再,无直张公者。赖天子明对,张公抚吴自如,而噶礼卒抵罪。今张公虽就逮,万一上复有旨欲全公,若等何面目复见张公?”言已,索笔大书其爵里姓名,付门者达张公所,曰:“可达,达之;不可,则以此纸上制府言状,惟制府死生。”
当是时,日渐西夕。既已无可奈何,则入守者,而守者亦颇闻语色动,为言于张公。张公命之入,豫原乃入,慰劝若平生欢,良久乃去。越数日,部使者之祠报毁矣。
初,部使者视学江左有声,吴中人士为祠于江阴,歌舞之。当张公之与噶礼交讼也,部使者按事至吴,吴中自士大夫下,遮马首以千万数,愿无夺张公。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及是事也,部使者制府劾张公欺谩,罪且当诛,吴中人咸涕泣不知所为,而会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则益汹汹然,顾无所发怒。豫原遂言曰:“狄梁公之有祠魏州也,其子景晖弗类其父,魏州人毁之,不复祠。今日之事,得复有香火耶?”于是众数千人奔部使者祠下,争撤屋瓦投之,榱栋尽折,或焚烧其余,呼声动天。
明日,制府闻状,大骇,阴使人廉问主名,然竟无如何也。当是时,豫原几不免,亦以此名闻江淮间。
曲园居士曰:所言部使者,张文端也,曾以兵部侍郎视江苏学政。文端亦一代名臣,而此事不能无非议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公抚吴,事逮坐:由于
B.既已无可奈何,则入守者白:禀告;报告
C.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张公欺谩劾:弹劾
D.上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卒:最终;终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门虽设常关
B.及是事也,部使者制府劾张公欺谩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C.所言部使者,张文端也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若乃制府吓我耶奚知其然也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公在吴中担任巡抚时因犯事被逮捕,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接近他,华豫原听说后很气愤,从无锡骑快马,一昼夜跑了三百多里赶到了京口。
B.张文端的祠庙被毁,华豫原不仅逃脱了责罚,还因此出了名。张文端虽为一代名臣,但在张公这件事上有失公道人心,不能不让人非议。
C.太阳快要下山时,华豫原混进一个大官的随从队进入了城隍庙,顺利见到了张公,就像他们平素是交好的朋友一样,很久才离开。
D.张公曾经与噶礼打官司,部使者张文端为查究这件事两次来到吴中,但并没有为张公主持公道,吴中的人非常愤怒,就毁掉了张文端的祠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

(2)客何为者?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
答:
(3)会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则益汹汹然,顾无所发怒。
答:

文言文阅读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随郡,今复以授世隆,使卿门世不绝公也。”元景为景和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
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获申,事由明帝,乃据郡起兵,遣使应朝廷。收合万人,奄至襄阳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乃出。还为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马。
时世祖为长吏,与世隆相遇甚欢。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宜得其人。”太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物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升明元年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当暂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问。郢城小镇,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暴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南齐书·柳世隆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隆以门祸获申:同“伸”,昭雪。
B.至襄阳万山奄:突然。
C.与世隆相甚欢遇:遇见。
D.攸之乘轻舸数百人从:使……跟随。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B.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C.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D.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隆颇有风度,为人所重。他年轻时就展示出风采气度,伯父对他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宋孝武帝也把虎威的称号授予了他。
B.世隆很讲忠义,文武兼备。泰始初年,诸州反叛,世隆响应宋明帝号令起兵;因为具备文武才能,被太祖推荐给世祖,并委以重任。
C.世隆机智勇敢,讲究谋略。沈攸之率领叛军到了郢城,世隆设法激怒骄傲自大的沈攸之,使得他攻打郢城,并随机应变,打败了叛军。
D.世隆功成名就,为人称誊。他年轻时就建立了功名,晚年在朝却不参与政务,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气度清淡致远,他的表现很得世人称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l扎
(1)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马。
(2)汝既入朝,当须文物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

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lán)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邺,魏王令代晋鄙 矫:假托
B.兵下令军中曰 勒:约束
C.赵王扫自迎 除:清除
D.高祖始少时 微:卑贱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公子贤”的一组是( )
①公子遂将晋鄙军
②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③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④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⑤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⑥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子礼贤下士,士人竭尽智慧与忠诚。退秦救赵后,公子有骄傲之色,门客竭诚劝谏;侯生也用诀别后北向自杀的方式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B.晋鄙是一位持重谨慎的将军,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怀疑公子的命令,想不听从,从而被杀。魏王对此非常生气,取消了公子的封地。
C.赵王亲自到边界迎接魏公子,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城封公子,并把鄗封给公子作汤沐邑,足见他非常感激公子。
D.高祖非常尊重公子,命令五户百姓世代为公子守墓。司马迁也亲自探访大梁夷门旧址,感慨公子礼贤下士并非虚名。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译文:
(2)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译文:
(3)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安重诲
安重诲,应州人也。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明宗为人虽宽厚,然其性夷狄,果于杀人。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
③董璋等反,遣石敬瑭讨之,而川路险阻,粮运甚艰,每费一石,而致一斗。自关以西,民苦输送,往往亡聚山林为盗贼。明宗谓重诲曰:“事势如此,吾当自行。”重诲曰:“此臣之责也。”乃请行。关西之人闻重诲来,皆已恐动,而重诲日驰数百里,远近惊骇。督粮运,日夜不绝,毙踣道路者,不可胜数。重诲过凤翔,节度使朱弘昭延之寝室。重诲酒酣,为弘昭言:“昨被谗构,几不自全,赖人主明圣,得保家族。”因感叹泣下。重诲去,弘昭驰骑上言:“重诲怨,不可令至行营,恐其生事。”重诲行至三泉,被召还。过凤翔,弘昭拒而不纳,重诲惧,驰趋京师。未至,拜河中节度使。
④重诲已罢,旨者争求其过。宦者安希伦,坐与重诲交私,常与重诲阴伺宫中动息,事发弃市。重诲益惧,因上章告老。以太子太师致仕;而以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明宗又遣翟光业至河中,视重诲去就,戒曰:“有异志,则与从璋图之。”又遣宦者使于重诲。使者见重诲,曰:“人言公有异志,朝廷遣药彦稠率师至矣!”重诲曰:“吾死未塞责,遽劳朝廷兴师,以重明主之忧?”光业至,从璋率兵围重诲第,入拜于庭。重诲降而答拜,从璋以楇击其首,重诲妻走抱之而呼曰:“令公死未晚,何遽如此!”又击其首,夫妻皆死,流血盈庭。从璋检责其家赀,不及数千缗而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四·唐臣传第十二》,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令刘知章出猎,不给马。时:按时
B.督粮运,日夜不绝。趣:通“促,催促。
C.重诲怨,不可令至行营。望:期望
D.重诲已罢,旨者争求其过。希:迎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重诲从容言重诲酒酣,弘昭言
B.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侯三遽
C.而每费一石,致一斗重诲妻走抱之呼曰
D.知章得不死重诲曰:“此臣之责也。”请行。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
(2)昨被谗构,几不自全,赖人主明圣,得保家族。
(3)以太子太师致仕;而以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
安重诲获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