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甘肃武威中考)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热播,引发国人对河西走廊的关注,学校开展以"关注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活动一:搜集材料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材料1】至【材料6】是组内同学搜集的,请你从本试卷中再挖掘一则与河西走廊有关材料,作为【材料7】
【材料1】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出土于甘肃武威,是我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品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材料2】河西走廊境内的三大流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均为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
【材料3】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其价值非凡,魅力永恒。
【材料4】长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曾经富饶的丝绸之路黄金段,近年来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材料5】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沙漠包围。全县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94.5%,其生态问题之严峻,引起了全国世界的关注。在河西走廊西头,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敦煌逼近。
【材料6】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西起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以"天下第一关"著称于世。
【材料7】                                                    
②活动二整理材料
前6则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与          有关,另一类与生态环境有关。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材料是              (只填写材料序号)
③活动三分析材料
分析以上两类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两个结论?(每个结论不超过20字)
结论1:                                  
结论2: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周海亮的《手心朝下》,完成第19-23题。
⑴这个老女人很怪。
⑵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身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⑶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⑷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⑸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⑹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⑺“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⑻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
⑼“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⑽“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⑾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⑿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⒀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
⒁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⒂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⒃“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⒄“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⒅“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⒆“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⒇“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21)“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22)“可是她女儿……”
(23)“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她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她还告诉她妈,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习,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24)“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25)“她死了。”朋友说。
(26)“死了?”我震惊。
(27)“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也活该她倒霉,那天刚好一个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以为这样自己就不是乞丐啦?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28)朋友谈性正浓,我却不再听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29)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30)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仔细阅读小说第2~5段,说说小说中的老女人有哪些“怪”处。请分点回答。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3)段中“突然翻转,手心朝下”是受到女儿的影响,“两指如钳”表明其内心的尊严感和对女儿深厚的感情。
B.第(12)段画线句运用慢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没有从我这里要到钱,极不情愿地转身迟缓离去的情景,表现她内心的失落。
C.第(27)段中 “不是乞丐”指的是她在接钱的时候总是掌心朝下,表示钱不是讨来的,这是她的想法。“仍然在乞讨”指的是她确实是向人乞讨一块钱的事实。 两人所指的内容不同,所以不矛盾。
D.从“我”对老女人的态度的变化,呼吁人们要关心弱势群体,不要抛弃他们;从老女人记住女儿的嘱咐,体现了人在苦难中就不要保持做人的尊严。

请简要分析题目“手心朝下”的含义。
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用第一人称写下来。

阅读冯骥才《底线》一文,回答小题。(共10分)
①一次,一位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不断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②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方吗?”
④我说:“上世纪50年代真有。到了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⑥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在商业博弈中 ,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⑦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买,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等等。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有被全线突破的忧虑。
⑧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再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⑨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⑩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文①-⑤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守住底线”的感悟。

阅读《细菌生产新能源》一文,完成小题
①在目前能源逐渐紧缺的形势下,寻找植物能源是各国科学家积极探索的事情。因为植物能可以再生,利用植物的枝叶生产能源不会影响生态环境。早在2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植物发酵可以产生燃烧性气体。这种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俗称“沼气”。然而,沼气的密度小,燃烧值低,因此不是理想的燃料。于是,科学家希望能够从植物废料中提取到更好的燃料。
②最近,美国科学家加里﹒斯特贝尔在阿根廷的热带雨林中发现的一种细菌就能够做到这一点。这种细菌名叫粉红粘帚霉,可以让植物的枝叶发酵,生成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斯特贝尔的这个发现为植物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是科学家在寻找可再生资源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③与现在世界各地的植物燃料工厂生产的生物乙醇相比,粉红粘帚露使植物发酵产生的这种气体燃烧效果更好。经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的碳氢化合物达8种之多,如燃烧值很高的甲烷,这与柴油所包含的元素相似。这个发现让斯特贝尔十分惊喜,他说:“地球上还没有其他已知细菌能让植物发酵出柴油气。这种气体混合物可以起动发动机,直接作为机械的燃料。”
④更令人振奋的是,粉红粘帚露可以生长在纤维素上,现在不少人反对植物燃料,是由于许多工厂用粮食而不是植物废料来生产燃料,他们这样做正是因为植物废料中的纤维素难以分解。纤维素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但是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都特别难分解。而通过粉红粘帚霉对纤维素进行发酵,可以直接产生柴油 气。研究员将随便大规模的测试,让这种露菌产生足够多的柴油气来启动一台小发电机。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利用这种方法来大规模生产柴油气就变得可行了。就可以摆脱植物燃料工厂用粮食作燃料的困境。
⑤斯特贝尔还发现,粉红粘帚霉有独特的基因,能分泌出将纤维素分解成柴油气的酶。如果能把这种基因转换到其他其他微生物的体内,让其他微生物也能分解纤维素产生柴油气,就有可能扩大植物燃料工厂的生产规模。
⑥传统石油形成理论认为,石油是植物被埋在地下时,在地壳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但这个理论不能解释一些浅层油田的成因,根据斯特贝尔的研究,粉红粘帚露或其他微生物很可能在石油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斯特贝尔的研究有可能揭开石油形成之谜。
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选文(6)段中划线的词语“有可能”的作用。
(2)请指出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用粉红粘帚霉生产植物能源与用其他方式生产植物能源相比,有哪些优势?

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桂林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盛唐时的好时光,豪情万端李白的咏唱,孟浩然满怀期望地顺流而下,直奔江南。就这样一次文人相送,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自此春色无边。
②于是,隋唐以来,文人墨客们总是无比神往扬州,总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散文……怂恿着,诱惑着,臆想着,穿过春花兼秋月,掠过长亭更短亭,拨开岁月的风烟,只为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下扬州。到扬州去。
③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文章太守——隋炀帝,堪称是“成也扬州败也扬州”:为了一个琼花梦,生生开凿了一条大运河,虽然成就了南来北往水运通途惠及后世的天下大事,却落得个杀身亡国走黄泉。千年之后,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俩皇帝每下江南一次,扬州的诗梦便膨胀很多,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岁岁年年……
④而更为吸引人,且令扬州变为一处文化磁场的,是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他们在扬州主事期间,理政事少,闲情事多,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
⑤杜牧,可谓扬州知己也!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中的典雅而独具韵味的美色扬州,到同样出自小杜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华美、斑斓而迷离,凭空又多了些轻灵出窍之气,恍然如入神仙之境。
⑥一代词人姜白石,流连在国破城摧后的广陵,迷惘,多情,唏嘘不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还有元朝的萨都剌来此彻悟反省,明代的唐伯虎于扬州道上思亡妻,清朝的龚自珍更是狂放张扬,豪气冲天:“春灯如雪浸阑舟,不载江南半点愁。谁信寻春此狂客,一茶一偈到扬州。”
⑦够了!够了!无须再一一列举,就分明看见:烟花梦里的扬州,月明桥下的扬州,浅深红处的扬州,“青楼薄幸”的扬州,已然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豪情、温情和柔情。这里的飞檐古巷,这里的墨竹绿杨,这里的清风明月,这里的流水画舫……所有的美,在别处一样可以寻到,却又不尽相同。
⑧若论园林之盛,扬州不如苏州;若比湖山风物,扬州又不如杭州;再若说歌舞升平艳帜高张,扬州似乎又逊于金陵。地处里下河洼地的扬州,甚至都不及一衣带水的镇江,它没有山,却异想天开地从瘦西湖的花窗里借来金山一角——船行至小金山,不过一个馒头似的小土堆。少了登高望远的意趣,却丝毫不减其超拔芸芸众生的高度。这对于那些讲究胸有千丘万壑的诗人来说,所有的这些它都没有,却又都有——扬州的温和柔媚,蕙质兰心,恰如一位多情女子的款语消愁,慰藉了他们对仕途的期盼,对现实的失落,对人性的迷惘,以及对儿女情长的深切眷恋。
⑨他们来了,扬州留下了他们共同的诗梦,梦呓的对歌。扬州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成了他们诗词雅韵中一个个幽幽难诉复又击节慨叹的音符。他们走了,生命的活体虽然消失殆尽,精神的风貌却在诗文中永恒。
⑩而扬州,也不曾忘记他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道道人文地标,至今仍在那一卷卷诗文,一处处石碑,一个个船娘导游绘声绘色的解说中,留存下来,即为不朽。扬州,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亦是月光下思故乡的尘世花苑……
(节选自扬州晚报网)
“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请分析概括扬州之所以能占了“先机”的原因?
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第⑧段主要运用何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扬州,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亦是月光下思故乡的尘世花苑……”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阳光下看人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本文第②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请写出本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