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请根据文意填空。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   与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    和    ;最后作者是    和    。
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12分)
黑色金子——石油
张春贺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多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供应中石油所占比例约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滑油、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呢?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中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不像水聚集在水库中那样聚集在沉积盆地最初形成的岩石——生油源岩,也就是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地质学家认为,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因圈闭构造遭到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而流失掉。在经历生成、运移和储集后,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
⑥可以看出,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对应着生油环境、沉积盆地的形成。相当规模的生油源岩、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是生成石油和发现石油的核心。在石油的生成过程中,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化开采的价值。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2分)
选文②~⑥段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选文第⑤段“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一句中,加点词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近年来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4分)

现代文阅读:(18分)

  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里。
  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同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第七天,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4)
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4)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4)

现代文阅读。
八度幸福
①去过很多旅游景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名山大川的恢宏气势,也不是小桥流水的雅致幽静;不是万丈高楼的流光溢彩,也不是摩肩接踵人群的潮流时尚,而是一个并不出名的景点——草堂门口的一块杉木牌。那个牌子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如先改变自己,对方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心境也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词也会改变;言词一有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随之改变!
②多么有味道的人生箴言啊!我赞叹于景点管理者这温情的创意,当即记下了这段话。
③对我而言,这段话像一把锐利的铁锹,可以挖出板结的思想心田,让沉寂的生活春意萌动;像一缕阳光,穿透阴霾,直抵心灵深处,让被困苦挫折失落遮挡的精神叶芽,伸出拥抱阳光的手臂;像一束黑夜里微弱闪动的烛光,于不动声色中焕发生命的亮度。
④古人说“从恶如崩,从善如登”。太阳改变了脸色,夜色就多了风情万种的妩媚:冬天脱去了冰雪的桎梏,春天就多了一分沁人心脾的标致;自我改变了冷漠和自私,他人就回报出热情和友善的微笑;心境像玻璃一样在背后镀上一层水银,生活就多了一份色彩和明亮;我们的言行多了一份柔和,脚下就多了一条坦荡的道路。为人处世,一副做人厚道、处事和善的态度,必将撑起我们有风度的行走。坚持一种好的态度,就会收获一种好的习惯。好习惯就是好日子,好日子就是好运气,而好运气就是好人生。
⑤做到这样的八条是种子一样生生不息的信念。拥有这样的人生是源头活水一样绵绵不绝的幸福。
⑥一粒种子将信念扎根泥土,就有了一树春秋。而一个人将一种崇高的人生观像露水一样滚动在每天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就多了一种别致和幸福。
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活着,每个人拥有相同的时间,不同的是我们对时间和生活的态度。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功时,却忘了他所流过的泪水。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如何一夜之间迅速实现自己的追求,而是拿出一面镜子,时常审视反省自己:你是否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刻制了一块那样的“杉木牌”?
⑧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如果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就要拥有美好的人生观,就像那块名叫“八度幸福”的杉木牌所说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文章第③段运用的是哪一种论证方法?( 1分)这样论证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分)
“做到这样的八条是种子一样生生不息的信念”一句中的“这样”具体是指哪一段话的内容? (2分)为什么说“拥有这样的人生是源头活水一样绵绵不绝的幸福”? (2分)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1分)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句子作具体分析。(2分)

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⑾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1)(2)(3)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
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
示例:我选 A 处;批注: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1)我选处;批注:
(2)我选处;批注:
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2)说出画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①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②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③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④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1分)
第三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2分)
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