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题。
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
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变色龙通过变色吸引同伴,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的原理着迷。
②今天,科研人员宣布他们揭开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而这一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
③科研人员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
④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说:“我们十分惊讶,人们曾认为它们是通过色素来变色的,但真正的原理完全不同。”
⑤雄性变色龙变色,可以让自己的外表更加华丽,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或是让自己的外表更加不起眼,从而躲过捕食者。
⑥大多数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调整颜色的明暗程度,它们改变的是颜色的亮度而不是色调。
⑦研究团队称,此前人们也一直用该原理解释变色龙的变色过程。但这个说法,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
⑨对变色龙皮肤的分析显示,变色龙的变色是由透明的被称为“光子晶体”的纳米物质控制的,光子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
⑨日内瓦大学在一份报告中说,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
⑩他们发现变色龙还有更深一层的虹细胞.这些细胞包括“体积更大、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实质上是一层智能隔热板。
⑪研究团队说:“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其他爬行动物体内只有一种无法变色的虹细胞。
(选自2015年3月12日《参考消息》)
文章第①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变色龙变色原理的传统解释是什么?科研人员指出这种认知的误区在哪里?
现在科研团队探明变色龙变色时,纳米晶体结构变化和颜色变化有何关联?
文中第⑩段加点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雄性变色龙通过变色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 |
B.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改变其色调。 |
C.变色龙的变色是由位于虹细胞层的“光子晶体”这种纳米物质控制的。 |
D.变色龙的虹细胞呈两层分布,这是其进化的新特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就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些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过发生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政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许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本文说明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读完此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萤火虫》,完成下题。(共12分)
萤火虫
肖复兴
①想起去年夏天,在美国普林斯顿一个社区里,我和一对来自上海的老夫妇聊天,都是来看望孩子的,便格外聊得来,家长里短,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聊得兴致浓郁,竟然忘记了时间,从夕阳落山到了繁星满天时分。那时,我们坐在一泓小湖旁边的长椅上,面前是一片开阔的草坪,一直连到湖边。当夜色如雾完全把草坪染成墨色的时候,抬头一看,忽然看见草坪中有光一闪一闪在跳跃,再往远看,到处闪烁着这样一闪一闪的光亮。由于四周幽暗,那一闪一闪的光显得格外明亮,最开始的感觉,它们是上下在跳,高低不一,但跳跃得非常有节奏,仿佛带着音乐一般,让人觉得有种置身童话世界的感觉。
②起初,我没有反应过来,那光亮是什么东西,感到非常惊讶,竟然傻乎乎地叫道:“这是什么呀?”老夫妇去年就来过这里,早见过这情景,已经屡见不鲜,笑着告诉我:“是萤火虫。”我不好意思地对他们说:“我都有好几十年没有见过萤火虫了。他们连声道:是啊,是啊,在我们的城市里,已经见不到萤火虫了。”
③想想,真的是久违了,我以前看见的萤火虫,还是童年,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大院的时候。算算日子,至少有五十年的光阴了。那时,我住在一个叫粤东会馆的三进三出的大院里,在花草中和墙角处,不仅能见到萤火虫,还能听得见蟋蟀、油葫芦和纺织娘的叫声。夏天的夜晚,满院子里疯跑捉萤火虫,然后把萤火虫放进透明的玻璃小瓶里,制作我们自认为的“手电筒”,再满院子里疯跑,是我们孩子最爱玩的游戏。
④如今,在北京,不仅这样的四合院越来越少,就是有这样的四合院硕果仅存,孩子们也再见不到萤火虫,玩不成这样的游戏了。如今的城市,有霓虹灯和电子游戏,比萤火虫的闪烁要明亮甚至炫得神奇,但是,那些毕竟是人工的,不是来自大自然的光亮。如今,童话般的心理感觉和视觉冲击,往往来自电脑制作或3D电影。其实,对于孩子,乃至成年人,那种童话般的感觉和感动,更多的应该是来自大自然。现在越来越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隔膜住了大自然,让我们远离了大自然。
⑤之所以想起了去年和萤火虫重逢的事情,是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这样的消息:如今,在淘宝网上可以买到萤火虫。每只萤火虫卖3元到4元,一般批量出售是以一百只萤火虫为单位的。接到订单之后,商家指派人到野外去捉萤火虫,但大多数是在人工仿生态的环境下人工饲养的。把萤火虫捉到后,把它们装进扎了小孔的塑料瓶里,空运过来。这些活体萤火虫用于情侣放飞、婚庆气氛的营造。网上的广告上说:送她可爱的萤火虫,可以营造出非常温馨浪漫的情调。
⑥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曾经伴我们儿时游戏的萤火虫,如今被发现了身上具有的商业价值。是什么让它们具有了商业价值?城市赶走了它们,再把它们请回来的时候,它们就摇身一变。这样坐着飞机千里迢迢而来的萤火虫,不再是我们的朋友,而成为了我们花钱买来的商品,放飞的还是以前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童话感觉或浪漫感觉吗?
⑦想起了法国作家于·列那尔写过的一首题为《萤火虫》的散文诗,只有一句话:“有什么事情呢?晚上九点钟了,他屋里还点着灯。”如今,他屋里还能够为我们点着灯吗?
(选自《广州日报》2011年7月29日)为什么“我”起初见到萤火虫会感到非常惊讶?(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写到“疯跑”,在第④段中三次用到“如今”,“疯跑”和“如今”分别写出了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段中的“摇身一变”指什么?作者如何评价这种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结尾最后一句问话表达了作者对萤火虫的哪些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完成下题。(共14分)
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
逆枫
①一个微凉的午后,我收到一封信。拆开一看,里面有两张信纸,一张上面只是写着零星的几个不规则的字——“老师,我想做您的学生”。另一张是密密麻麻的成人字迹,意思是他的孩子先天性弱视,只能艰难地看见很近很近的事物,因此在学校里常被同学们嘲笑和捉弄,孩子虽小,但懂事,受了委屈不说,只是一个人偷偷哭泣。家长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便让她退学在家了,可孩子实在喜欢读书。于是,家长经别人介绍,给我写了这封信,请求我能单独为她辅导功课。
②看着那些雀跃在泛黄信件上的深情字句,再看看孩子那稚嫩的字迹,我似乎看见家长那期盼的目光和孩子趴在桌上,头努力低着,一字一字在信件上写字的情景。心被濡湿,倏然难过起来,难以言表。我拨打信件上留下来的电话号码,允诺免费给他孩子复习功课,直到她重新上学为止。电话那头,是家长的万般恩谢。
③那个春意盎然的周末,我见到了我的这位学生——一个非常拘谨而有礼貌的女孩子。扎着两个马尾辫,穿着整齐干净的衣服,笑起来脸颊两边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也许因为知道自己视力不好,总是微微低着头,似乎有些自卑。
④第一次见面,我没有直接给她补习功课,而是给她讲了许多童话故事,如《大灰狼与小白兔》《国王与大臣》《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等,以此来增进我与她之间的感情,好进一步了解她。她听得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时光飞逝,一个小时似乎瞬间而过,离开前,我给她拟了一道测试题:让她从前面的几个故事里,随意抽取一个关键词,然后简单地造个句子。她选择了“撒谎”一词,然后思考了两分多钟,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她造的句子——“月亮,是一个会撒谎的孩子”。说完,她捂着自己的小手,似乎非常期待我的肯定。
⑤这句话是我没想到的,把月亮比拟成孩子,可以。可是为什么会“撒谎”?句子应该还不完整啊。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沉默了一会儿说:“再认真想想噢,老师下次上课来告诉你答案。”
⑥走在回去的路上,脑子里反复回想着刚才的那一幕——在离开的时候,我似乎见到了那浅淌在她眼角的泪。想到眼泪,我恍然大悟:对啊,她是个视弱的孩子,只能非常艰难地看见眼前的景物,而月亮,或圆或缺,她又怎能知晓?于她而言,她只能从书本上或别人口中知道月亮的形状,有人说它像一艘弯弯的船,而有人却告诉她那是圆圆的满月。既然她从未看过月亮,而月亮却又无端变化,她便自然觉得它就是一个会撒谎的孩子。如此想着,我自责不已,她的造句是想让我这位老师告诉她心中困惑已久的确切答案,而我的回答,却如一阵冰冷的风,让她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迎来阴霾寒冷的冬日。
⑦第二天在学校上课,我拿她的造句“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问学生们是否正确,几乎是一大半的学生都否定了这个句子。可当我将女孩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时,那些幼小善良的心灵一下子便被感动填满,千般万般要求我带他们去见这位女孩子。
⑧当我的40多位学生排成一排,依次出现在女孩家里,并说着“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的造句真美时,女孩愣住了,然后冲上来,抱住我,哭了。她说:“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最后学生们和她相拥在一起,强烈要求女孩跟他们一同到我们的学校上学读书,做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女孩允诺了,那是她第一次,抬起头,正视我们。那浅浅的酒窝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自信之花。
⑨数日后,我收到了女孩家长的来信,信的结尾这样写着:“孩子从未见过月亮,也看不见,但是,老师您却在她心中勾勒出一轮美丽的月亮。相信,那皎洁的月光,会让她走出迷惘、困惑与自卑的时光……”
⑩读完信,心中徜徉着一种温暖的幸福感。是啊,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这是我听过的世上最动人的句子。
(选自《意林文汇》2012年第1期,有改动)为什么在小女孩眼中,“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不超过50个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段划线句子中“一阵冰冷的风”“生机勃勃的春天”“阴霾寒冷的冬日”分别指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第③段中的“低着头”到第⑧段中的“抬起头”,表现出女孩怎样的心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第⑨段后面,以小女孩的口吻给老师写段话,结合自身的变化过程,谈谈她的感受。(100-12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2012年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请你概括出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一句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
综合选文信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致网虫儿子的信(赵芹)
亲爱的儿子:
刚刚打开你的爱机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设置的开机问候真是吓我一大跳,那低沉的一声“哈罗”让我忽然意识到,你已经是一个大男孩了。
真的,转眼间你已经十六岁了,不再是那个像“附件”一样跟着我的小男孩了,你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冲突”也越来越多。记得以前对我给你下达的命令,你的运行速度不亚于当今的P4处理器,可现在哪怕是让你倒个垃圾这样的小事,你都不太情愿,有时候我还得敲几次“回车”你才执行,遇到你不高兴的时候就干脆“死机”——根本不理我。
有时候逼你吃饭,怕你“系统”资源不足,“主板”受损,尽管你已经瘦得像一根“内存条”,你却毫不领情。看着你漫不经心地吃着饭菜,我恨不得把饭菜“剪切”了,直接往你嘴里“粘贴”!
自从买了电脑回来,你的眼里就只有它,只要在家,你都是坐在电脑前。我担心你在电脑前坐久了会过早地“安装”上“视保屏”,担心影响你的学习,更担心你被网上的“病毒”传染,为此,我限制了你的上网时间。你却对我说,我的这一套“操作系统”版本太旧,需要“升级”。
前天的家长会上,你的班主任说你的成绩明显下降,还说了你在学校的种种“非法操作”。比如作业没做好就顺手将同学的作业“复制”一份,上课时用小纸条给“MM”发送“信息(还画个小企鹅)……”
我承认你在电脑方面有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可是现在你不打好文化基础,将来还是会被社会“删除”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些陌生,因为我越来越看不懂你了。在我眼里,你有时像加了密码的文件,而我忘记了密码;有时像幅不知什么格式的图片,没有合适的看图工具打开它;更多的时候,你像一堆乱码,我看不懂解不开。
说实话,我并不想改变你原来的“界面”,也不愿每天挂着“黑屏”的脸面对你,更不愿“压缩”你的个性,只想用我的爱为你筑起一座抵御侵袭的“防火墙”。亲爱的儿子,你能理解做母亲的这颗心吗?因为从你来到这个世界那天起,我就中了“I love you ”的病毒,无药可救了。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不想做你的威严的母亲,就当我是你的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希望这封信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用“磁盘扫描”程序检查一下“系统”中的错误,用“杀毒软件”杀一下毒,或者干脆重装一下“系统”,那样运行起来会更快、更好!
祝你重装成功!
爱你的母亲
××××年×月×日儿子的哪些行为引起母亲的担忧,母亲才写了这封信?
信中使用了很多电脑用语,既贴切又含蓄。请你破译下面加横线的词语,直接说出它的意思。
(1)你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
(2)你却对我说,我的这一套“操作系统”版本太旧了,需要“升级”。文中画横线句子表现母亲的什么心理?请结合文意揣摩写出来。
如果你是那“网虫儿子”,看了母亲的信后,决定发手机短信给母亲,你会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