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
①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了就难免浮躁。比如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那些平步青云的传奇,还有那些赤裸裸的炫富,都会让正准备扎根的你,内心突然失去平静。也许你会感叹,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没有多少时间能深植自己,更别说安静扎根了。但我认为,做人行事切忌浮躁,而要沉稳务实,脚踏实地。这好比一棵大树,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抗击暴风骤雨,才能枝繁叶茂。正所谓          
②扎根大地,踏实行事,才能将基础打牢,将能力累积。辉煌的成绩背后,是训练场上姚明站在同一地方,千百次反复地练习投蓝,是刘翔认真地做着枯燥的肌肉锻炼。姚明灌篮的飒爽英姿、飞人刘翔的“云端”神话都凝聚着苦练的汗水,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迅速敏捷的身手,其实都只是平日基础动作训练的连贯整合。
③“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繁花绿叶下面一定有根的努力,磅礴大海的前面一定有涓涓细流的汇聚,风光耀目的背后一定有踏实艰辛的汗滴。
④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要有潜下心来、勇于挑战并坚持到底的信念与毅力。
⑤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淡泊的情怀。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无论是作为乡村教师还是名满天下的专家学者,他都一如既往淡泊名利,专注于田畴,扎根于泥土,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成为广受赞誉的“杂交水稻之父”。
⑥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著名科学家霍金21岁就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但他克服了全身几乎不能活动的障碍,克服了基本丧失语言能力的困难,完成了《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简史》等伟大著作。轮椅没有限制住他心灵的自由,疾病没能阻挡他思维的扩散。
⑦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古文学家季羡林,十年如一日,潜一心研究,亲身考察,从不空谈,他的严谨作风影响世人,让人钦佩不已。志在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巴尔扎克,笔耕不辍,努力创作,辛苦耕耘,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成功的果实。
⑧扎入大地,不慕云淡风轻,是树根的潜修;勇于挑战,不惧艰难险阻,是行动的根植;坚持到底,不畏万苦千辛,是人心的锻铸。
⑨不踏实地,驰于空想,何以享千里风光之醉美?望而却步,知难则退,何以感一览众山之豪迈?浅尝辄止,锲而舍之,何以聚金石镂空之匠心?
⑩只有戒除浮躁,脚踏实地,像树一样扎根而后长,像水一样盈科而后进,坚实迈好每一步,稳步向前不松懈,才能最终到达一个美好的境界。让我们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在地面开花结果,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注】①盈科:溢满洼地。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说选文第⑤-⑦段的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选文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下列道理论据中,选出最适合填在选文第①段横线上的一项。(   )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D.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贞观政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六号探测器,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这次任务全过程约53天,是中国目前开展的最复杂、最有难度的探月任务。如果一切顺利,科学家有望在6月底拿到从月球背面带回的首批岩石样本。

想要飞到月背,嫦娥六号首先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科研人员应用了“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以提高实施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要想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今年3月,鹊桥二号中继卫星提前到达了月背上空,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一切行动。

嫦娥六号任务将沿用嫦娥五号的采集方式,使用钻取和表取两种采样方式,获得不同层面和深度的样品,并在月球背面同步开展科学探测。中国航天科技研制团队将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通过适应性改进,嫦娥六号轨道器可以完成分离和组合的变形。同时,通过热控、能源等专业的复核复算,轨道器还能确保逆行轨道的飞行需求,让嫦娥六号有去有回,带着月壤顺利“回家”。

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有望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香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帕克称赞这次发射“完美无瑕”。他说:“中国在过去几年里取得的太空探索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如果这次任务成功,将成为科学界的另一大盛事。”

(摘编自《在月球背面“挖土”有多难?》)

材料二: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年来,中国探月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探月工程八战八捷,为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支持。

除了月背挖土,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的一大亮点,彰显中国作为航天大国的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2019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国际合作机遇公告,计划拿出20千克用于搭载国际科学载荷。最终确定了来自巴基斯坦的ICUBE-Q立方星、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瑞典的负离子分析仪和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其中,巴基斯坦立方星搭载在嫦娥六号轨道器上,其余载荷均搭载在着陆器上。

(摘编自《史上首次!嫦娥六号要从月球背面“挖土”回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53天后,科学家就可以拿到从月球背面带回的首批岩石样本。

B.

嫦娥六号将使用两种采样方式,获得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区的样品,并在月球背面同步开展科学探测。

C.

中国探月工程启动20年来,已成功完成“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D.

嫦娥六号轨道器上还搭载了4个他国探测器或卫星,包括巴基斯坦立方星、法国的氡气探测仪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难以获得来自地球的信息,这成为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挖土”的最大困难。

B.

鹊桥二号中继卫星架设地月之间通信的桥梁,为嫦娥六号月球采样提供保障,为其月背任务服务。

C.

嫦娥四号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世界领跑。

D.

嫦娥六号让他国载荷“搭便车”,既体现了国际合作对探索太空的重要性,也彰显出我国的自信。

(3)文中说:“如果这次任务成功,将成为科学界的另一大盛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社区开展“弘扬三晋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宣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各题。

一叶锦绣

山西形似一片绿叶,走进这片树叶,历史记忆呼之欲出。这里,有西侯度、匼河、丁村等遗址,是远古人类发展的典型印记;这里,坐拥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套)可移动文物;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踩一个脚印就能看到历史,厚重文化是它的亮丽底色。整个山西,就是一座可触摸、可亲近、可对话的“中华文明博物馆”。

一城华章

山西省高度重视博物馆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并通过推动博物馆建设,不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目前,我省已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支持太原、大同、晋城、临汾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

一眼千年

山西省博物院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省最大的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50余万件文物,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龙年来临,在“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活动中,文物“龙形觥”(见下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代表作。

文物名称:龙形觥

时代:商代

材质:青铜

用途:盛酒的器皿

发现地点:山西石楼县

一游难忘

如今,到博物馆打卡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尤其成为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博物馆成为了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向“友好型”发展。博物馆别出心裁的展练方式和VR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文物鲜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在一次次穿越古今、跨越山海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文明的灿烂,一游难忘。


家乡文化我宣传。下面是社区收集的关于“山西游”的帖子。请你参与志愿服务,按要求回帖。

帖一为什么把山西叫做“中华文明博物馆”?求解答。

——小华(河南)

1)请根据【一叶锦绣】中的内容回帖。


帖二听说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龙形觥”很有特点,求具体介绍。

——小夏(兰州)

2)请根据【一眼千年】中的相关内容及“龙形觥”图片回帖,不少于80字。


帖三我想和小伙伴们组团来一次“博物馆文化行”,去哪里合适?

——小嘉(山东)

3)作为山西的一名中学生,请你回帖,欢迎小嘉他们组团来山西。

班级开展“榜样赋能·笃定前行”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什么可拍的,我平淡得很。”电视剧《功勋》开拍前,袁隆平开口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正如电视剧所呈现的,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奋斗经历,却拥有同样的品格与特质:谦虚谨慎,低调务实。

修身立德,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要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节俭朴素、谦逊低调。”

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黄旭华“甘做隐姓埋名人”,三十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为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这样的人生选择与坚守,展现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襟。

解放战争期间,面对各界代表抬来的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刘伯承同志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这个“不敢当”,既是面对成绩的谦逊低调,更是面对名利的清醒自省……谦虚不自满,是追求卓越的必备品质。如此,才能做到居功不傲、胜而不骄,积小胜为大成。

谦逊低调就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做,会淡然面对自己的成绩、不贪功,热情点赞他人取得的成绩、不嫉妒;会在遭遇挫折时勇于反思自我、寻找问题症结。只有这样做,才会在心态上理性平和,在言辞上和风细雨,在行为上务实低调,从而真正赢得尊重。

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涵养谦逊低调之风,激扬实干奉献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就一定能在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删改)

活动一 言之有据

(1)一组同学说:“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要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请给观点“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活动二 准确拟题

(2)二组同学正在讨论“如何为上文准确拟题”,请参与并完成下面组长的发言。

小语:我想以“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为题,有吸引力。

小文:议论文的题目不能只考虑有吸引力。我觉得以“涵养谦逊低调之风”为题目更好。

小美:我建议可以仿照《论教养》的拟题方式,以“论谦逊低调”为题目。

组长:我同意小文和小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为着新中国

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紧紧地箍住了湘江边上这座无名孤山。孤山上,那面少共国际师的军旗被炸得稀烂,但旗杆依然屹立,仿佛战士们挺直的脊梁。

昨天下午,作为后卫的少共国际师N团一营二连,奉命火速赶往湘江边上的这座无名高地,阻击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

二连是尖刀连,杜鸿运为副连长,刚满十八岁。

经过昨天下午的三轮战斗和今天早上的消耗,粮米、水和弹药已所剩无几。这时,通信员坨坨带回了新命令:必须坚守到今天夜晚,为渡江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十五岁的通信员坨坨是二连最小的战士,虽然参加红军的时间不长,但经过战火的洗礼,他身上已有了跟年龄不相称的机智和沉稳。

“明白,坚决完成任务!”杜鸿运向满身硝烟的坨坨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召开班排长会议。他掏出个小本子和一根木炭做成的土笔,在纸笺上写下了一句话:吾等愿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众人纷纷签名。

杜鸿运刚把便笺本塞进坨坨绑在腰间的布包,敌人就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

黄昏时,敌人后撤了。天下起了小雨,北风劲吹,破衣烂衫的战士们在冰冷潮湿的岩石上趴了一整天,此时已快冻成冰棍。粮食已经吃完,炊事班的大胖用他从林子里捡来的蘑菇和从石壁上刮下来的地皮菜做了锅热汤。战士们喜出望外,杜鸿运见蘑菇汤透着奇怪的奶白色,俯身嗅了嗅,拦住了大家:“这菌菇味道不对。倒掉!”

“喂喂,不能倒!这是我昨天好不容易捡到的草菇和地皮菜,我先尝尝有没有毒,没有毒你们再吃!”大胖拍着肚子说。有几个按捺不住馋虫的战士拿出搪瓷缸去锅中舀汤,杜鸿运生怕蘑菇汤坏事,想端走铁锅,谁知不小心将锅打翻在地。

这时,耳边传来炮弹撕裂空气的巨响,两枚炮弹爆炸了。呛人的硝烟中,杜鸿运的双目被糊住,他喊着大胖等人的名字,无人应答。他伸手在地上摸索着,终于摸到了昏迷的坨坨。杜鸿运扒开他身上的泥土,又拍了他几下,坨坨这才哼出声来。杜鸿运浑身火辣辣地疼,但不知道伤口在哪儿,还是咬牙把坨坨拖到崖背的凹槽里。他清理干净眼部的泥土,费了好大力气才睁开眼睛,①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炸得稀烂的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杜鸿运爬过滚烫的石堆,固定住旗杆,然后,他转身来到了旗杆下方。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

当火光将敌人的黑影投到杜鸿运脚下时,杜鸿运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团骤然亮起的烈焰射向天空。

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受伤的杜鸿运拼尽全力,爬向湘江北岸的方向,向前伸去的手仿佛在指路。越来越轻盈的身体羽毛般飞入广袤的空中,周围云雾缭绕,可转瞬间云朵化为了白雾。

②突然,一面鲜红的军旗缓缓地从那片纯白中浮现、升起,接着一个又一个年轻战士从地上站起……他们的躯体越来越高大,牢牢地撑住了乌云滚滚、正向大地坍塌下来的天空,直到在虚空中形成一片壮观的红色岩雕。

这时,微风送来了战士们嘹亮的歌声,那正是《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节选自温燕霞《虎犊》,有删改)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成立于江西,由万余名模范青少年组成。1934年改为红十五师,后编入红军第一、二师。

长篇小说《虎犊》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和战火、热血与牺牲、追寻和传承的故事。请参与“致敬少共英雄·献礼祖国华诞”的小说品读活动。

(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描写了“军旗”,分析它们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赏析性文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海的声音

①在海岛一个纪念品摊上,我的目光被几只雕有属相图案的贝壳吸引住了。“买一只吧,不贵的,五块钱。”摊主说,“把它贴到耳旁,就能听到海的声音。”

②有这么神奇?我不信,但还是把这贝壳举到了耳边。嗬,还真是听到了一种声音,那么遥远又那么朦胧的一种声音,像是涛声,又像是风声……可是,真的是海的声音吗?

③不等我发问,姑娘就用那好听的声音向我讲解道:“它在大海里待得久了,那潮起潮落的声音,就留在了里面。”

④真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解释。

⑤我买下一只,要把这“海的声音”送给女儿。坐在离岛的船上,极目眺望碧波万顷的大海,并将那贝壳附于耳畔。海的声音遂如漫卷而来的潮水,从遥远的天边涌入耳郭……那是激荡了亿万斯年的海,那是包裹了一个星球的海。此时此刻,它以无从捉摸而又生动逼真的声音,在我的心中展开了另一种景象。那是更为浩瀚、博大、壮阔而又空茫的海,是比视野内在烈日下蒸腾的海更有魅力的海。

⑥我屏息倾听着,竟至有些痴迷。我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的深沉呼吸,带有凉意的海风不是吹在现实中,而是吹在想象里。前贤的呐喊此伏彼起,郑和的船队在浪涌间颠簸,邓世昌们的脸孔在海水和硝烟中隐现……大海在呼啸,海浪翻滚着,以心跳的频率撞击着胸腔……某一瞬间,我的灵魂出窍,钻进小小的贝壳中去了。海的声音又带我进入时空隧道,让我体验到了莫辩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⑦回到家,我把这宝贝给了六岁的女儿。女儿听说能听到海的声音,欢喜地接过。一听果然,却又心生疑窦,一再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便只好拿那姑娘的说法搪塞她。这样说着的时候,我却笑了。

⑧几天后,女儿也不信了。她以自己的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她告诉我,她用任何一种贝壳,或者空瓶,或者纸筒,甚至用拢起的手掌,都可以在耳旁制造出这种声音来。

⑨“什么呀,还‘海的声音’呢!净骗人!”

⑩我又一次为这“海的声音”笑了。是的,女儿自然是对的。但我仍愿意相信,这贝壳,是一只收聚了海的声音的耳朵。它是想象的贝壳,文学的贝壳,诗的贝壳。

(文/洪浩。选自202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1)读一读描写“海的声音”的句子,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

A.

要读出“我”的意外,我这样读:“还真是听到了一种声音,那么遥远又那么朦胧的一种声音,像是涛声,又像是风声。”

B.

要读出海的深远,我这样读:“那是激荡了亿万斯年的海,那是包裹了一个星球的海。”

C.

要读出“我”心潮澎湃,我这样读:“大海在呼啸,海浪翻滚着,以心跳的频率撞击着胸腔。”

D.

要读出“我”的痴迷,我这样读:“海的声音又带我进入时空隧道,让我体验到了莫辩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2)下面是一则关于郑和的随文批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则有关邓世昌的批注。(50字左右)

郑和

邓世昌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我仿佛听到狂风怒吼,海浪咆哮;看到郑和屹立船头,目光坚定,指挥着船队向大海更深处挺进、挺进……


(3)文中写到“我又一次为这‘海的声音’笑了”,“我”为什么笑?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4)赏读第⑩段划线句子,这里把贝壳称为“耳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和深刻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