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你做我的眼睛
佚名
①那天,我站在老邻居露丝的房间里,茫然地看着东一堆西一堆的报纸,在心中问自己:“我怎么到这里来了?”
②“我需要你做我的眼睛。”露丝说道,“我正在找一个笔记本,封面是个茶壶。”
③我紧张地笑了笑:“你还记得上一次看见它的时候是在哪里吗?”
④“哦,不记得了。但它应该就在这里,在这些报纸当中。”她说道。
⑤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帮助一个视力糟糕的89岁的老太太寻找一本沾满灰尘的旧笔记本。
⑥上个月,我失去工作后,搬回了家。我感到疲惫、沮丧,什么都无法激起我的兴趣。我一直很喜欢手工制作,但现在一点劲头也没有。妈妈让我去帮助别人,但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向别人传授失败的技巧吗?当露丝打电话到我家来,问我是否能抽出一分钟时间去帮她一个忙,妈妈几乎是把我推出了家门:“你会做得很好的。”
⑦但我在一大堆报纸中找了很久也找不到那个笔记本。我沮丧地说:“我想我找不到它。”
⑧“别丧气,亲爱的。待会儿它会自个儿跳出来的。”她说道,“它们总是这样。”
⑨她的乐观感染了我。也许在楼上?我想。随后,在楼上一个卧室的角落里,我找到了那个笔记本。
⑩“太棒了!”她欢叫道,“下周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作茶壶收藏报告的时候我就可以用上它了。”我惊讶地看着她。她都快90岁了,但是她好像比我还忙。
⑪从此,我每周都去看望露丝几次。刚开始,我承认,我是在应付妈妈。但露丝那里总有一些让我感兴趣的东西:一本书、一个茶杯,或者一件挂在墙上的饰品。
⑫一天,我到露丝家时,看见她正眯着眼看一张信纸。“我又需要你的眼睛了。”她说道,“你可以给我⑬“当然可以。”我说。我在她身边坐下来。
⑭“亲爱的露丝,”我开始读道,“我们什么时候再去考古挖掘……”
⑮我惊讶地看着她。“你是一位考古学家?”
⑯“不。”露丝笑道,“只是爱好。”
⑰读完信,露丝说道:“谢谢你。现在我最好给她回信。”
⑱从此,几乎每天我都要去给她读信,听我读完信后她就马上回信。我还知道了,她收集了许多漂亮的茶壶,去过许多国家旅行,去过不少地方探险,结交有数以百计的朋友,养育了三个孩子,开了一个服装店。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只在我的梦中出现过。
⑲秋天过去,冬天到来。一天,她的儿子打电话给我,问我楚否愿意晚上到医院去陪
护摔伤的露丝。当然,他们会付酬给我。想到露丝一个人躺在医院里,我怎能拒绝?
⑳那个寒冷的冬夜,我来到了露丝的病房。她看起来是这么瘦小,这么无助。看到我,她挤出了一丝笑容。“我一直盼望着你来。”她说,“今天来了一封信,你可以给我读读吗?”
㉑我坐在床边,迅速给她读完了信。
㉒她犹豫地看着我。“你可以帮我写一封回信吗?”她说。
㉓那一刻我几乎要流泪了。露丝需要我。这个曾经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老人,现在确实需要我。我已经知道自己从今天开始应该去做什么。
㉔和其他人联系。这是露丝一直在做的。她因为伤痛而躺在这里,但她仍然想伸出手去联系她的世界。
㉕露丝离开医院后,我的陪护就结束了。然而,我不再把去看望露丝当作一项任务。几乎每天我都在想能为她做什么。但现在这些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经重新开始进行我的手工制作,与朋友联系。
㉖我给露丝做了一份礼物——一件刺绣。
㉗当礼物呈现在露丝面前时,她的双眼泛起了泪光。“谢谢你。”她激动地说,“真是太漂亮了!在我收集的物品中,这绝对是一件珍品。
㉘“你让我感到自己又年轻了起来,”她看着我,“你有这么多的精力和丰富生活,我希望我也能像你一样。”
㉙我惊讶地看着她。她说的是我吗?
㉚但当我们的目光相遇时,我意识到,露丝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我。只是我自己现在才发觉。坦率地说,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新的人生了。
(文段有删改)
这是一篇① 。(文学体裁),采用第② 人称,主要运用了③
、 ④ 这两种人物描写方法,叙写了“我”的一段人生经历。
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出“我”为露丝做的另外三件事。
![]() |
段⑥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人们有两种观点:第一指“我”是露丝的“眼睛”,第二指露丝是“我”的“眼腈”,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二种观点的理解。
阅读竺可桢 宛敏渭的《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一文,完成小题。
①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领悟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感悟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②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 ;第二, 。
③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1)完成第②小节填空:第一, ;第二, 。
(2)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
答:“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答: 。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答: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我没能拽住您的手
①母亲去世已经四年了。
②常在半夜或正午的梦中会遇见她。母亲的魂灵在飞舞,我伸出手去,想努力地靠近她。可不管怎么努力,我都没能拽住过她的手……
③有一次离散,是在六七岁时,母亲带我到一个远方的亲戚家去玩。昏天黑地的不知道转了多少趟车,到最后终于不转车了,母亲就带我到一家店子里去买东西。
④店子里人来人往很拥挤。母亲就紧紧地拽着我的手在人群里穿。终于穿到了柜台前,母亲就放下我的手,去买她的东西。后来不知怎的,我就被拥挤的人群给挤走了。小时的我连在人群里大声喊一声“妈妈”的勇气都没有,只好一个人呆呆地出来,默默地蹲在门前的台阶上等。[甲]等啊等,不知等了多久,只记得夕阳的余晖从手里挪开又慢慢地落到了脚底,一个又一个的人出来了,可他们都不是母亲。我幼小的心底忽然升腾起一种巨大的恐慌:母亲,她一定早走了吧?这川流的人群,这陌生的景物——我“哇”的一声就大哭了起来。
⑤不知母亲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只记得她出来后,一把就拽住我的手,帮我揩着满脸的泪水和鼻涕,又是心疼又是埋怨地说:“平儿,你该怎么办呀,你就大点声音喊‘妈妈’啊……”那语气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⑥十五六岁时我去异地读师范,离母亲就远了。虽然都已经是半大不小了,可在母亲眼里我还是那么需要照顾。
⑦记得有一次,我因参加运动会被别人的标枪伤了脚踝,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伤势虽然有所好转,脚踝表面的皮肤也长愈合了,但走起路来还是一拐一拐的。等到回家,母亲见了,第二天就丢下家里的大事小事,带着我到学校找我们的班主任。班主任赶紧联系了一个相熟的医生跟我重新做检查,检查的结果很惊险,说如果再晚一点,就会发展成骨髓炎了,因为,脚踝里面的肉已经全烂了!于是赶紧手术,终于才得以真正痊愈。后来母亲一提起这事就觉得自豪,认为是她保住了我的双腿,如果只任着我自己去整的话,恐怕早就整成一个残疾了。那种自豪,分明就是一种母鸡终于护住了小鸡的自豪。
⑧就在操劳一生的母亲可以坐下来享福的时候,她却病了,病得很重。住院期间,她把我的丈夫喊了去,对他说了一番至今都让我落泪的话。她对丈夫说:平儿一向都比较胆小老实,没有什么心计,做事也马虎,不怎么会心疼人,但绝对是个实在人。她如果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你一定要多多包涵她,少跟她计较。你的人很仔细,待她也很周到。她跟了你,是前世修来的福气。把她交给你,我很放心……说这番话后的三个月,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之后,就是在马路上散步,丈夫也会经常拽着我的手。
⑨母亲病得很急,从发病到去世总共才四个月。在这四个月里,母亲迅速地消瘦,直到不成人形。[乙]而我几乎是毫无办法,那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亲人往悬崖里掉却怎么也拽不住他的手一般无奈。我也同样没能拽住您的手,母亲,在您最需要我的时候!每每想到这,我就觉得很难过,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太无能了。
⑩书桌上的相框里,母亲的笑容依旧灿烂,只是她再也不能拽住我的手了。而我,能不能在下一个的梦里,或者更远一点的梦里,和她走近些,再走近些,一直到能拽住她的手呢?(来源:《青年文摘》在线阅读,有删改 )本文记叙关于母亲的几件往事,请简要概括。
第⑧段中“之后,就是在马路上散步,丈夫也会经常拽着我的手。”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 ),赏析:第⑩段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母亲,我没能拽住您的手”为题目有怎样的作用。
阅读《奇妙的唾液》,完成小题。
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②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③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井可以止血。
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对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还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会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液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唾液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句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木铃的《我说,你听》一文,完成小题。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好”。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⑾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⑿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⒀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⒁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⒂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⒃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⒄“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⒅“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⒆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7期 有改动)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 →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第⑤小节画线句中,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⑵第⒁小节中“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猴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选择第 句。赏析: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一位“好”老师应具有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一只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地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里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标题“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答:
(2)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答:第三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答: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答:
【资料链接一】
1983年,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的一家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或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自己的小女儿还活着!他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后,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资料链接二】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说父爱如山,在你的记忆中,或许,父亲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为你诉说难忘的一幕,传达浓浓的亲情。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样报答这份恩情呢?请说说你的想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