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说明文阅读
话说长沙美食
长沙人爱喝茶,茶叶多自产自制,有时也用黄金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热的黄豆,芝麻豆及姜末等,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是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长沙人爱吃苦味的东西,这个习俗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据文献记载,《楚辞· 招魂 》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长沙人喜“大苦”爱“辛甘”,从那时候就开始了。这里的“大苦”,据说是豆豉,这种由豆类加工而成的调味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长沙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其他,如吃苦瓜、苦荞麦,也是个好长沙人所喜爱的,长沙人嗜苦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有其地理原因。湖南地处亚热带,暑热时间较长,祖国传统医学解释“暑”的含义是:天气主热,地气主湿,湿热交蒸谓之暑;人在气交之中,感而为病,则为暑病。而“苦能泻火”、“苦能燥湿”、“苦能健胃”,所以人们适当的吃些带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和胃。
长沙人善于加工储藏食物,普通家庭都会熏腊肉腊鱼,做霉豆腐等。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
长沙还有一些特定的“饮食语言”,老顾客到店里吃粉面时一般都能够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使用这些语言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印象深刻,出错频率就会降低,比如“宽汤少油”就是下面时要汤多油少的意思;“重油”就是要放多点油;“落锅起”指面放到开水里泡一下就马上捞起。“轻挑”,就是要求下的面的分量比平常少一些,“轻轻挑”指分量比平常少一两,相反“重挑”就是加一两面的意思。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文章中谈到了那些长沙饮食习俗?
借助上文中介绍的相关知识,具体说说下面链接材料中长沙人喜欢吃辣的原因。
【链接材料】长沙人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所谓“长沙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称为“送饭菜”。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剁成辣椒酱,拌入蒜头、刀豆、豆豉等,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可长期保鲜,四时皆备。据研究,长沙人嗜辣与嗜苦的原因如出一辙。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请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问题。(16分)
梦里开满泡桐花(郭宏)
①春天来了。
②窗外斑鸠的声声啼鸣,唤醒了我对儿时故乡的回忆。
③在湛蓝的天空下,在绿色的田野上,故乡的春天悠闲宁静得如同一个天然的大花篮,里面盛满了高高低低五彩缤纷的鲜花: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淡紫的苦楝花、金黄的枣花、火红的杨树花、碧绿的榆钱……其中开得最盛、最惹眼的还要数家乡的泡桐花。
④泡桐的生命力极强,用指头粗细的一段根随便往土中一插,春雨一淋,春日一晒,春风一吹,它便顶着一个绿色的梦想破土而出。头年的泡桐树像竹竿一样笔直地向上生长,没有一点枝杈,而且像竹子一样翠绿且是中空的,因此长得特别快,一年就可以长十来米高。泡桐树的叶子为了吸收到阳光,头一年也特别多、特别大,从根部一直长到顶端,大的像荷叶一样,小时候在河堤上放羊,我们常用泡桐叶当伞去遮风挡雨。泡桐树身直质轻,且有韧性,过去家乡盖房的梁檩最佳的选择便是泡桐,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少不了泡桐树做的脊檩,更何况临河的家乡人农闲时用泡桐树打造的小渔船悠闲地漂在河面上去捕鱼捞虾,甚至做檩造船用剩下来的废料也会量材使用做成大大小小的草鞋底。
⑤第二年,泡桐便不再向上生长,而是在顶端生长枝杈,大枝上又长出许多小枝,小枝上又杈出绒枝,每一枝都尽力向四周伸展,特别是在顶端往往有一团极密的绒枝紧紧团在一起,那便是斑鸠天然的巢。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不过泡桐引来的却是斑鸠——我们农村人认为一种特吉祥的鸟,因为这种鸟出入成双成对,所以若院中有一窝斑鸠,也就象征主人夫妻恩爱万年长了。
⑥春节刚过,泡桐的细枝顶端便生出一串串带有黄绿斑纹的卵形花蕾,一串挨一串地向上举着,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但这还不算真正的开屏,随着阳光的温度逐渐升高,那卵形的花蕾便从顶端裂开,这时浅紫色的花朵便像出了壳的小鸡一样从里面顶了出来,然后像吹气球一样向上伸展,颜色越来越浅,最后变成了粉色的小喇叭,一朵挨一朵,一丛接一丛地开满了枝头,那微紫的泡桐花在金色阳光和黄色的土地相互调和的色调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泡桐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默默绽放。没有绿叶的映衬,远远地望去一棵棵泡桐便是一只只五色缤纷的花孔雀在春光中尽情地开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又像一群美丽的少女穿着紫色的彩裙微笑着在那里翩翩起舞,是那么的新鲜动人惹人喜爱。
⑦每当我看到热情绽放的泡桐花,嗅着略带苦味的淡淡的清香,依稀之间,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像泡桐花一样美丽的儿时伙伴桐花。桐花是邻家的大女儿,聪明而美丽。童年美好的记忆几乎都有桐花的影子,我们一起快乐地放羊,一起蹦跳着上学,曾共撑过一柄桐树叶,她也曾送给我用泡桐花蕾串成的项链,我也送给她用泡桐花编成的花环。可好花不常开,桐花因为还有四个妹妹,中学只上了半学期,便随表姐去省城服装厂打工,后来被老板的儿子相中强行占有,而老板的儿子又丑又残疾。桐花家便盖起了我们村第一座气派的小洋楼,桐花的妹妹也随桐花相继进了城。桐花回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虽然每次回来都穿得珠光宝气,但她娇美的面容美得有点苍白,眼睛中流露出来的眼神看不到一丝喜悦,只有哀愁。
⑧桐花家盖了小洋楼,但院子里已经没有了泡桐。渐渐地我们村的泡桐也越来越少,不知什么时候村子里已经再也找不到一棵泡桐树了。现在建房都是用钢筋水泥,河水早已被上游的造纸厂污染,根本没有了鱼虾,人们也习惯了各式精美的皮革鞋。失去了价值的泡桐谁还会种植?不仅是泡桐树,还有洋槐树、苦楝树、桑树、 皂荚树等都是越来越少,渐渐地走出了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杨树,年轻人说杨树长得快而且板材厂收购的价值也高,因为杨树侵占了其他树的空间,所以年老人说杨树是羊树,羊吃树,其他树早晚都得被吃掉。不仅村里村外的杂树被换成杨树,连种庄稼的地里也被杨树成片成片地占领,其实不是杨树惹的祸,它再怎么着也只是一种树,是我们心里的杨树长的太多,遮住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急功近利只看到了眼皮子前面的一点点利益。
⑨故乡很快地被改造得面目皆非,原来的茅草屋都换成了林立的小洋楼,但缺少了我儿时那种鸡鸣狗跳的生气。因为年轻的年老的都外出四处闯荡,只要能挣钱干什么的都有,钱是有了,但是有钱就幸福吗?桐花的老爹常常独自一人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张望,眼里没有一点欣喜的影子,他是在渴望亲情回忆女儿绕膝时的欢笑。面对故乡的蜕变,我自己也说不清是发展还是堕落,但我还是留恋儿时的故乡,留恋过去曾拥有的一切就像我们去感叹渐渐远离我们的虎豹一样。
⑩我时常在梦中回到泡桐花开的季节,楼房的四周又栽满了各种杂树,泡桐尤其最多,所有的枝头都开满了平凡朴素的泡桐花,怒放的泡桐花热情地散发着浓烈的芬芳,夹着儿时伙伴桐花铜铃般的笑声,绵绵不绝地荡漾着,伴着一波又一波醉人的花香向我袭来……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
文章以“梦里开满泡桐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泡桐和泡桐花?(4分)
请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第⑧段中“我们心里的杨树长的太多,遮住了我们的双眼。”表明了作者的某种思考,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文章谈谈作者是在提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父爱不矮小
马迎辉
①第一次发现自己个子矮,是在她12岁那年。
②“六一”前夕,学校照例要举办一台联欢会。选节目那天,她哭着回了家。老师把她在几个女孩子之间换来换去之后,无奈又失望地摇摇头。比同班的女孩子矮了半头的她站在舞蹈队伍里显得极不协调,伙伴们已长成婷婷的天鹅,而她依然是只瘦弱的小鸟。
③她哭着问妈妈,为什么别人都长高了,就她不长。妈妈没意识到落选的事对女儿的伤害,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你要是随了妈就好了,谁让你随了你爸呢。”一旁的父亲局促地搓搓手,没有说话,转身走了。从那天起,她才注意到父亲竟是如此矮小。也是从那天起,她在心里怨上了父亲。
④那个不愉快的儿童节过后不久,她的小学时代结束了。曾经向往的中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愉快。在这所小镇唯一的中学里,她和父亲经常被别人一同提起,因为父亲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有时,她正在操场上和同学快乐地打球,身边走过的老师或同学会说,她长得真像她父亲。这时,快乐会瞬间飞远。语文课上,她的作文被老师夸奖,同学们的羡慕和赞许会让她充满欢喜。下课后,老师夸她:“这丫头好文采,随你父亲。”最后这一句,让她心里的欢喜打了折扣。她挺挺娇小的身体,委屈着,为什么我要像父亲。
⑤她忍不住去问母亲:“父亲那么矮,你为什么要嫁给他?”母亲生气地说:“怎么可以这样说你父亲!你父亲就是个子矮了点,可他是咱镇上有名的文化人,随和、善良,大伙儿都敬重他。”父亲听了这话并不恼,笑着说:“我又买肉了,咱多给丫头吃肉,她就能长高。”她已学习了一些生理健康知识,知道遗传的作用,对父亲的怨还结在心里。
蔷薇花开了落,落了开,她也花一样长得清纯,个子更显得玲珑娇小。她考进城里的大学后,除却离家的新鲜,还有个小小的快乐,那就是耳边不会再有人说她像父亲了。一日,她被同学从操场上叫回宿舍,是父亲来了。他似乎并未察觉她的不快,笑着递给她两大包饼干,还有两本她喜爱的文学书。临走时,父亲又回头说:“丫头,记着吃饼干啊,每天都要吃。”她望着父亲矮小的背影怨着:“哪里没有卖饼干的?不要再给我送了。”
⑦假期回家。一进门父亲就问:“丫头,饼干吃完了吗?”说着又抱出几袋一样的饼干。“您就不知道换个牌子呀?干吗让我天天吃这个?”母亲望望父亲说:“丫头,你爸听朋友说有种赖氨酸饼干,孩子吃了能长高个,他就跑到城里四处找。这不,好容易才买到,立刻就给你送去了。”她的心里倏地疼了一下。以后的日子里,她吃着父亲送来的饼干,打着球,似乎真的长高了一些,婷婷的,像一株春日里的翠竹。
又是蔷薇花满院飘香的季节,她带回一个高大俊朗的男孩。忙忙碌碌的父亲在男孩的身边显得更加矮小,可父亲脸上的欢喜就像阳光下的蔷薇花,笑盈盈地开满了小小的院子
⑨黄昏,她送男孩出门。男孩很认真地对她说:“你爸真好。他对我说,我把女儿交给你,以后你们如果吵架了,你可以怨她懒,可以说她娇气,但是,你永远都不许嫌她矮。”
⑩瞬间,她的泪扑簌簌地挂满了脸颊。莹莹的泪光中回望,缤纷绚烂的蔷薇花旁,父亲的身影被一抹夕阳拉得修长……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24期,有删改)
文中,她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找出相关语句,完成对这一过程的归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一旁的父亲局促地搓搓手,没有说话,转身走了”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文中画线语句多次出现“蔷薇花”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语句中两个“似乎”的特定含义。
(1)他似乎并未察觉她的不快,笑着递给她两大包饼干,还有两本她喜爱的文学书。
(2)她吃着父亲送来的饼干,打着球,似乎真的长高了一些,婷婷的,像一株春日里的翠竹。
读了上文,你对父爱的内涵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吧?请围绕“父爱”这一话题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欢迎乘坐“地沟油”航班
葛妍
①据英国《每日邮报》7日报道,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推出的“地沟油航班”波音757客机7日从伯明翰机场起飞,首航成功。
②这架飞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个引擎的燃料除了常规的飞机燃油外,还有50%的“氢酯和脂肪酸”,这是以从酒店和饭店的厨房中收集来的废弃食用油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生物燃料。这些废弃食用油与我们在中国俗称的“地沟油”类似。据专家介绍,这种“地沟油”生物燃料能避免生产燃料农作物过程中的碳排放,加之大都本地取油,所以交通方面产生的碳排放也很少,相对传统的化石燃料可以减排60%-80%
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每年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废弃食用油。在对其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上,各有奇招。
④2004年以前英国的废弃食用油大量用于制作动物饲料。但目前废弃食用油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特殊的化学程序制成具有无毒、清洁、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的生物柴油,做车辆燃料之用;二是被发电厂用作发电燃料。
⑤美国除了将废弃食用油用作生产生物燃料外,一种可将其直接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自动化热电联产系统”已在马萨诸塞州等地的餐馆广泛使用。这种设备直接安装在餐馆的后院,就地处理废弃的食用油,将其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供餐馆使用。这样,不但解决了餐馆处理废弃食用油的困难,更使餐馆节约了大量的电力、煤气或天然气的费用。
⑥日本也是产生废弃食用油的大国,据日本全国油脂事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统计,2008年日本产生了约45万吨的废弃食用油,其中约有20万吨被加工成饲料;4万吨被作为肥皂、涂料、油漆等工业用原料;2万吨被用于制造生物燃料。
⑦这些处理方式使废弃食用油华丽变身,变成一种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科学利用废弃食用油,变废为宝,不仅减轻了排污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又能重新为人类所用,无疑是一个缓解能源紧张和环境问题的良方。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0月13日)
文章以“欢迎乘坐‘地沟油’航班”为标题好在哪里?
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⑥段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科学利用废弃食用油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世上最柔软的路
参加一个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留我们吃饭。在饭桌上,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女教师30多岁,很文静,有些腼腆,一说话就有点脸红。对她,我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去了很偏僻的一个山村小学。席间,众人不断称赞她,问她这么多年来一直能坚守在山村,是怎样做到的。她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去偏僻山村教书,是受了《凤凰琴》电影的影响,于是就来到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
  在这里,她受到了最尊贵的礼遇。白发苍苍的老村长湿润了眼睛,一再代表全村人向她致谢——在她之前,已经有6个教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呆了不到半年时间。
  学校只是简陋的三间屋,三十多个学生,一个操场,操场上一杆国旗。除了她,还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电影中的场景惊人地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是可亲的。村里家家户户,做了什么好吃的,就让孩子来拉她去吃饭。学生们也都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喜欢黏在她身边,不舍得离开。她的心里,始终是暖暖的。
  让她感到不方便的是,手机信号不稳定,有时要跑到山顶上才能打出去。没有网线,手提电脑上不了网。她感觉与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联系。但这也没什么太大的不方便,刚去的第一年里,她这样感觉。直到第三年回城参加一个同学会。
  在同学会上,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她感觉自己与山外的社会已不合拍。一位朋友问她,难道你就在山里呆一辈子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刺痛了她的心。
  走,还是留,从那以后就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里。每次回城,父母每次都苦苦劝她,甚至可以说是哀求;她已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还有……现实需要面对的很多很多。
  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老村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老人吧嗒吧嗒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也该回去了,在这里已经快三年了,够长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山里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她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白天时孩子们的泪脸。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一个劲说不让她走。
  天亮了。她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妇女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晶莹。
  终于要走了。被众人拥着,她出了院门,发现院前平日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的路,现在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脚踩在上面,不会陷在泥里。抬头向远望去,路的前方,男人们在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的,用铁锨铲的,忙忙碌碌。好像全村的男人们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们。
  老村长走过来,说,妮啊,你来这里近三年,我们没能为你做什么,今天你走,我们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铺了沙,让你能好走些。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
  故事的结局,让我没想到。第三天,她又回去了,重新又拿起了教鞭。
“世上最柔软的路” 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女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后的省略号包涵了许多内容。请从女教师的角度,续写此时此刻她的心里活动。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