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共10分)
标语口号应提醒幸福
张颐武
①我们周围,有太多劳多的标语,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酒后驾车,离死不远”“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这样冷冰冰的标语口号,不仅令人望而生畏,起不到警示教育作用,反而让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让国人看了皱眉,让外国人看了,还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
②有人认为,这种标语口号的出现并不奇怪,文明的提升需要过程,这种标语出现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人们很多积习难以跟上现代化发展的速度。相当一部分人的素质没有达到适应现代社会的水平。随着城市管理的细微化,我们确实发现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出现了,这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提醒“标语”,来督促大家做一个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市民,所以这种提醒是必要的。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标语口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应该只是板着面孔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应该用善意的语言引人向善。在语气和修辞上,口号的制定者应该多下功夫。放眼西方,充满人文关怀的口号不胜枚举。如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我们在爱中生长,爱也在我们中生长”;美国某老年公寓大厅内的标语:“爱一个人要付出很大代价,但不爱任何人时,代价就更大”;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的募捐宣传语:“幸福的人善于忘记自己给过别人什么,却永远记得别人给过自己什么。”
④如何把催人向上的“标语”设计得更美观、更合理,是标语口号的制定者需要思考的。任何人都会对冰冷、强硬的要求产生抵触。像“严禁酒后驾车”就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入人心;“禁止浪费水资源”就没有“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您的眼泪”更发人深省。像最近随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其中用到了泥人张和杨柳青年画的元素,不仅美观、大方,装饰了城市,而且宣传了我们的价值观,弘扬了民族文化。
⑤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叫《提醒幸福》的散文。她说,“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宠辱不惊……先哲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在我们文明程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口号标语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多一点感情和温度,多一点幸福的提醒呢?换一种思维方式,口号标语也可以深入人心。
(选自201 5年1月1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冷冰冰”的标语口号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第③段写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和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募捐宣传语有何用意?
第④段为什么说“严禁酒后驾车” 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人人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令我真想引háng高歌。在天底下, (A.沃野千里 B.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山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使人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风光 (A.引人注目 B.引人入胜),就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要求写正楷字)
(2)给文段中画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3)在文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4)请选出用于写景的主谓短语 。(写序号)
①一泓清泉
②翠色欲流
③情思悠长
④花团锦簇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问题。
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
苗振亚
①谈到读书,我最佩服二十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是读书功夫成就了一代文化巨人。
②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九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
③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头。又一客问:“今晚可以试试吗?”钱穆又点头。于是,按照客人要求,他开始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他一面背诵,一面表演,把诸葛亮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大人称奇,小钱穆当然免不了有些飘飘然。
④第二天,钱穆依然随父亲去烟馆议事。路过一 座小桥时,父亲问:“认得桥字吗?”钱穆点头。又问:“桥字是什么旁?”答:“木字旁。”再问:“木字旁换成马字旁是什么字?”再答:“是骄字。”父亲又问:“骄是什么意思,知道吗?”钱穆答:“知道。”父亲步步紧逼:“你昨晚的行为有这个骄字吗?”钱穆这时才明白父亲的意思,顿时如闻雷霆,俯首不语。
⑤在父亲眼里,即便是九岁的儿子,即便是能够背诵《三国演义》,也不准你骄傲。
⑥从张恨水的《山窗小品》里。知道他在十四岁之前,就能够背诵以下典籍:《论语》《孟子》《左传》《诗经》《古文观止》等。显然,这并不是他可以背诵的全部。他很小的时候就写一些酷似《聊斋》的小说,可以证明他把《聊斋》读得烂熟了。从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水浒人物论赞》中,又可以看出他对《水浒传》的烂熟。原因是,在连载这部《水浒人物论赞》时,他每天既要出报,还要同时为几家报纸续写连载小说,他不可能有时间翻查原著,只能凭年幼时的阅读记忆去撰写。即使达不到背诵《水浒传》全书的程度、也应该是差不多了。
⑦作为文史学者的曹聚仁,奉行的读书原则也许不是背诵,而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里,他谈到自己对几部经典著作的阅读遍数:读《红楼梦》赶不上俞平伯,但也先后读了七十多遍;《聊斋》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二十多遍;《史记》读了多少遍,他没说,只说这是他最爱读的书,是下过一点苦功的。
⑧一个人肚子里有多少书,就跟一个人腰里有多少钱一样,那属个人隐私,因而,更多人的读书功夫我们就不得而知。例如,不是郑振铎亲自检验,我们怎么也不会知道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不是周建人的回忆文章,我们也不会知道鲁迅小时候背过《纲鉴》的。
⑨遗憾的是,当我们惊叹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时,我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由此,导致我们缺乏那一代人的扎实功底,更不会有那一代人的杰出创作。
(有删改)
【连接材料】

(1)读完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仔细阅读第⑧段,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文章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发人深省,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认识,做到有理有据。(70字左右)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餐桌上的分与合
①“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尉缭子》) 在原始社会,人们将食物平分后,各自进餐,这就是原始的分餐制。
②先秦时期,饮食的礼仪尤为重要,《礼记》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说法。那时人们的就餐方式是席地而坐,每人前面摆放一张低矮的食案盛放餐具及食物。孔子曰“席不正不坐”,人们要规矩地坐在席子上,吃自己面前的食物,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
③汉代著名的“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这种分餐制的场景在汉代壁画及画像砖中均有体现。如在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出土的描绘宴会场面的壁画中﹣﹣人们跪坐在席子上,每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张食案就餐。
④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革。首先是用餐家具的改变,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席子。其次,频繁的战乱冲击了传统礼制。“席不正不坐”的要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时期人们的就餐制仍以分餐制为主。《世说新语》记载,顾荣有一次参加宴会,看到端烤肉的人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因辍己施焉”,说明当时的宴席确是一人一份食物。
⑤到了唐代,各种高足坐具已非常流行,中国人已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高足的餐桌应运而生,称为“食床”。这一时期的壁画中出现了很多使用高桌高椅进餐的场景。宾客共同坐在一个食床旁边,但主要的菜肴和食物是由厨师或仆人“按需分配’的。只有主食或羹汤食物才合餐,由进食者或仆人、庖厨添加,有学者称之为“会食”。
⑥分餐制向会食制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有时候人们还会遵循古制。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及其他几位贵族子弟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反映了当时分餐制依然存在。
⑦宋代是“围桌而食”合餐制形成时期。《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内人家如要举办酒席,一切桌椅陈设、餐具器皿,厨师伙计都可以租赁或雇佣。以至于“托盘,下请书,安排坐次,尊前执事,歌说劝酒”都有专人负责,称为“白席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描述,如果贵宾动筷子吃了某种菜肴,白席人便高唱一声某人吃了什么,请众客同吃。不过,一 些重要场合,如宫廷宴会上,还会采用分餐制。
⑧明清时期,国人以合餐为主,但并不绝对。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国志》写到,中国人喜欢用餐桌的数量来显示宴会盛大,一般是一桌坐四人,或两人。但对于大人物来说,他们安排一人一张桌子。即便是合餐,也可以用公共餐具防止交叉污染。《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吃饭时,李纨和王熙凤二人就“立于案旁布让”,为别人布菜自然得用公共餐具。据考证最早使用公共餐具的是宋高宗赵构。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宋高宗“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吃饭之前,“择取欲食者以别著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先填写表格中①②两空,再纵向比较,写出探究结果。
|
朝代 |
资料出处 |
主要餐制 |
坐式/坐具 |
|
原始社会 |
《尉缭子》 |
分餐 |
② /席子 |
|
先秦 |
《礼记》 |
||
|
汉代 |
“鸿门宴” |
||
|
南北朝 |
《世说新语》 |
围桌而坐/高足的凳、椅 |
|
|
唐代/五代 |
《韩熙载夜宴图》 |
会餐 分餐 |
|
|
宋代 |
《东京梦华录》《老学庵笔记》 |
① |
|
|
明清 |
《大中国志》《红楼梦》《西湖游览志馀》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因辍己施焉”意思是把自己的那份烤肉给了端烤肉的人。
B.唐代出现的“食床”是指高足的餐桌和高足的凳椅。
C.“会食”中的主食或羹汤可自取,也可由仆人或庖厨添加。
(3)第⑧段画横线句子说到宋高宗的哪些用餐细节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才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弱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____。
⑦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论点的。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3)请你根据第⑤段的内容,为本段补充一个反面的事实论据。
(4)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文章内容连贯自然。
阅读下列以“认识病毒•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进入细胞后表现出的DNA复制是生命体的特征,而离开细胞后它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结晶体。大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300纳米,一些丝状病毒的长度可达1400纳米,但其宽度却只有约80纳米。大多数的病毒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是观察病毒颗粒的主要工具。当一个病毒准备入侵宿主细胞时,需要以下六个步骤完成其增殖活动,分别是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人际间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实验表明,结膜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一个门户,鼻泪系统则充当了将病毒从眼部运送到呼吸器官的桥梁。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与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相互作用,导致病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当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时,症状通常较重。新型冠状病毒导致心肌急性损伤和心血管系统的慢性损害,并且对于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往往病情急剧加重,导致死亡。
(选自《中国健康网》,有删改)
【材料三】
人的身心是一个整合系统,人的健康状况受到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疫情扩散快的情况下,人们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所难免,适度紧张也能激发人的自我保护,但过于紧张,反而会影响免疫。在个体层面,身体感染了病毒,当然需要对症的药物治疗。良好的心态,可以使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的状态,促进药物发挥好作用。因此,健康心态是抗击疫情的“心理口罩”,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时候,也要戴好“心理口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很多病毒的传播,是人吃野生动物引起的。尽管医学早已确认,野味通常携带大量寄生虫甚至病毒,而普通的肉食加工又难以消除,但是,总有人趋之若鹜。在那张刺眼的野味价目表后,隐现的是一条猎捕、运输、销售、加工野味的“灰色产业链”。病毒,往往就在这条链上流动,并传播到人群中。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材料五】
截至目前,各个常用的移动支付软件与大部分地区都推出了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健康码。申报健康码时,使用人员需先进行个人信息填报,上传近14天内行动轨迹,经过审核发放对应的二维码。填报相关信息后所获健康码会分成绿、黄、红三个颜色,用来表示使用者出行风险,通过颜色可即时辨别使用者当前的健康状况,为疫情监控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选自《澎湃新闻》)
(1)【材料一】从哪几个角度介绍了病毒?
(2)【材料二】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人际间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
(3)下面对【材料一】至【材料四】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大多数的病毒要依靠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人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甚至可致人体心血管系统损伤。
C.过度紧张的情绪能够激发人的自我保护,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D.猎捕、食用野生动物是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
(4)阅读【材料五】,概括一下什么是健康码。
(5)班级计划召开以“认识病毒•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给同学们提出几点健康生活的建议。(至少回答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