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共10分)
标语口号应提醒幸福
张颐武
①我们周围,有太多劳多的标语,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酒后驾车,离死不远”“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这样冷冰冰的标语口号,不仅令人望而生畏,起不到警示教育作用,反而让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让国人看了皱眉,让外国人看了,还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
②有人认为,这种标语口号的出现并不奇怪,文明的提升需要过程,这种标语出现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人们很多积习难以跟上现代化发展的速度。相当一部分人的素质没有达到适应现代社会的水平。随着城市管理的细微化,我们确实发现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出现了,这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提醒“标语”,来督促大家做一个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市民,所以这种提醒是必要的。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标语口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应该只是板着面孔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应该用善意的语言引人向善。在语气和修辞上,口号的制定者应该多下功夫。放眼西方,充满人文关怀的口号不胜枚举。如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我们在爱中生长,爱也在我们中生长”;美国某老年公寓大厅内的标语:“爱一个人要付出很大代价,但不爱任何人时,代价就更大”;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的募捐宣传语:“幸福的人善于忘记自己给过别人什么,却永远记得别人给过自己什么。”
④如何把催人向上的“标语”设计得更美观、更合理,是标语口号的制定者需要思考的。任何人都会对冰冷、强硬的要求产生抵触。像“严禁酒后驾车”就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入人心;“禁止浪费水资源”就没有“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您的眼泪”更发人深省。像最近随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其中用到了泥人张和杨柳青年画的元素,不仅美观、大方,装饰了城市,而且宣传了我们的价值观,弘扬了民族文化。
⑤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叫《提醒幸福》的散文。她说,“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宠辱不惊……先哲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在我们文明程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口号标语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多一点感情和温度,多一点幸福的提醒呢?换一种思维方式,口号标语也可以深入人心。
(选自201 5年1月1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冷冰冰”的标语口号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第③段写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和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募捐宣传语有何用意?
第④段为什么说“严禁酒后驾车” 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人人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学会为别人鼓掌
①某知名企业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电视招聘,三位求职者为海外经理一职展开激烈的角逐。由于职位只有一个,他们都显得很紧张。从专业背景和各方面能力来看,三位竞争者不相上下,但是我注意到,有一位年轻人表现很特别,那就是当别的竞争对手说到精彩处时,他会很自然地为之鼓掌,引得台下的观众和评委也跟着鼓起掌来。那一刻,我就断定这位年轻人一定会中选。角逐进行到最后时,评委和企业代表果然一致决定把聘书发给了这位年轻人。
②在生活中,很多人似乎不太懂得为别人鼓掌。某学术机构曾作过一项不记名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华人社会中,不懂得或根本就不习惯欣赏别人的人占了六成以上。有些人在谈到别的成功人士时,甚至用了“我恨不得宰了他”这样的字眼。这种心态,使华人在全世界留下了“单干是条龙,合作是群虫”的形象。由于缺乏团队精神,中国成绩一流的科学家和成功的企业家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对偏少。
③“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有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才会发现周围的人其实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把掌声送给别人,不是刻意抬高别人,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相反,如果没有正常的心态,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在一次欢迎他的宴会上,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这些挑衅者忘了,哥伦布的成功并不是上天有意垂青他,而是他用自己的执著和坚毅赢来的。那些挑衅者不过是一群语言的巨人、行动的懦夫,他们典型的特点就是自己不能成功,同时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④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不能容忍他人存在的地步,那样,不仅害人,也会害己。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对诸葛亮的加害失败后,周瑜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却因妒孙膑之才,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⑤心态健康的人都知道,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小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没有方向,成功者就是我们立志效仿的楷模。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引导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⑥学会为别人鼓掌吧,相互鼓掌,才能相互提高。这是合作的需要,也是健康的需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开头引用知名企业招聘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阐明了的道理。
文章第⑤段中作者认为“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祝福
自从上周将姐姐的文章一字不改地抄在了自己的作文本上,大康这几日始终心绪不宁。
学习不好大康倒是不怎么伤心,他最想不通那个比他大三岁的姐姐葵花为什么学习那么好。
可是,那年因为父亲开了个粉坊,家里缺人手,刚上初三的葵花只好退学了。
大康还记得,葵花在退学以后,当时任葵花语文课现在又任自己语文课兼班主任的王志刚老师找学生捎了好几次口信,希望葵花继续上学。后来,在初冬的一个晚上,王老师竟然摸黑来到大康家。王老师说葵花不读书真的可惜,他从没见过这么天资聪明的学生,让她读书,一定会有出息……
大康不记得那场谈话是怎么结束的,只记得憔悴的葵花整整一晚上蜷缩在灯影里,连王老师要走都不知道,直到大康推她才机械地随全家出去送老师。
这个王老师也真是与众不同。他是惟一一个从城里分下来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两年以后,大康上中学了,还是做了王志刚的学生。
上初一时,大康曾经拿出葵花视为珍宝的作文本与老师布置的作文对照过。从《向您介绍我》《我的学校》《难忘的一件事》到《假期见闻》……一字不落,次序也是一模一样。大康也有几次忍不住羞答答地从葵花的作文里抄上一两句,后来是两三段,渴望得到葵花一样的好评,可是竟然一次也没引起老师的注意,每次作文总是60分以下,批语也差不多都是:要多读书,要仔细观察生活。这就最不能让大康服气了,他就不明白,难道自己的作文每一篇都一样的不好?抄和不抄也一样?那么,那些句子为什么在葵花的本子上就打满了红圈圈,在自己的本子上就一点也引不起老师的注意?于是大康心里升起一片疑云:老师批作文肯定是凭人,而不是凭文章的。是的,王志刚一定是心存偏见。
上次作文题目是《我的梦》。一写下题目,大康就犯傻了。晚上,他鬼鬼祟祟地找出葵花的作文本。《我的梦》是葵花最后的一篇作文,上面说,梦想长大了当一名作家。前后七八页的作文,几乎页页打满了红圈圈,末了,光评语就写了一页多,大康第一次知道王志刚竟然也能写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语言。
大康想了想决定全部抄上,他很想知道同样一篇文章,在姐姐的作文本上和在自己的作文本上会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工工整整地把葵花的《我的梦》写在了自己的作文本上,只有一个地方,葵花在作文中写道:“我们家里很穷,小时候奶奶给我取名葵花,就是希望我既能看又能有点用处,并且健康茁壮成长。”大康稍作改动,写成“我们家里开了工厂,已经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富裕户。小时候爸爸给我取名大康,就是希望我能过上比小康更好的生活。”
一周的时光好不容易过完了,作文讲评课上,老师批评了几个有抄袭嫌疑的同学,大康很庆幸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老师又不点名地读了几篇实在是不通顺的作文,大康也很容易地从记忆里证实绝对不是自己的。最后照例要朗读几篇比较成功的习作,大康的心怦怦地跳着,总是觉得下一篇肯定是自己的。到王老师拿最后一本作文的时候,大康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里, 甚至他已经想好要稍微低低头,好显得谦虚一点。可是,王志刚念的却偏偏是另外一个同学的名字。张大康激动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
一时间,大康恨透了,“呸!偏心眼。”张大康忍不住在心里恨恨地骂了一句。
发下作文本,张大康懒洋洋地翻开《我的梦》,奇怪的是根本没有打分,甚至通篇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批改过的痕迹,他心不在焉地翻看下去,只见文章最后有几行熟悉的字,红得像血。大康不由得读出声来……请用简洁的文字在横线上写出大康对老师处理“抄作文事件”的情感变化。
心升疑云▲▲明白真相
“为什么在葵花的本子上就打满了红圈圈,在自己的本子上就一点也引不起老师的注意。”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大康第一次知道王志刚竟然也能写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语言。”说说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你认为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联系文章的内容,请作合理想象,王老师最后几行写了什么?
阅读《火柴天堂》一文,回答文后题目。(15 分)
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很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些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算理解,可能与她这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为了躲妈妈,我开始转战网吧。其实,玩久了也有些厌倦,但还是不愿下线,哪怕只待在安全区看热闹也觉得踏实。那天,一行字跳入眼帘:“火柴天堂:出售传奇最可爱女孩一名,愿意收徒的私聊!”
多么独特的拜师启事!我点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于提升等级,基本没带她练过级。小火柴并不介意:“玩嘛,我不会为此花费太
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边打小怪物练级,一边和我聊天。她说游戏是为人服
务,而我投入得本末倒置了。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已久……
两周她只练到 15 级。然而那天我与一个40 级武士PK,她却挺身而出,结果死了N
次。我,也屡战屡败。一周后,她买了个42 级道士号,我问:“不是说不会花费太多精
力吗?”“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你的号有没密保啊?要是被黑了怎办?”“啊?”她半晌才回道,“看造化吧!”
从此,有人来犯,我们就下线换号,由我用“清风道士”出战。然而我渐渐发现,传奇与生活不同:纵然我杀死对方N 次,他还是可以用脏话骂我。我突然有些厌恶这种生活。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区,半天才说:“清风道士的号,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
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为我而买的号,是她要给我的保护。
可我不能表现得伤心,我劝她:“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
负。“是我技不如人,没关系的。游戏里败了就败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
没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论调来安慰她。但,说着说着,想到日渐荒芜的学业,一种从未有过的彻悟穿过我心。
最后,我们相约退出传奇,但我还想用QQ 视频看看她。
“不,不要!你会吃惊的。”“不会,你是我徒弟嘛。不管你什么样,我都不会吃惊的。”
然而如火柴所说,接通视频,我还是吃惊了:妈妈!
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生气了?“东东,妈妈只想更了解你,只是想让你明白: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妈妈有没有自作聪明?”妈妈说,“知道我为什么叫‘火柴天堂’吗?有首《火柴天堂》里唱‘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想牵着东东的手,回家……”
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但我还是笑着打出:“得了,还牵我回家呢,你不就是个小
火柴嘛,还要我保护呢!”
“嗯。”妈妈说,“那么,师父,小火柴等你回家!”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2 分)
摘取文中的词语,梳理“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变化过程(均限用两个字)。→→→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简要分析一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4 分)
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并对此简要分析。 (4 分)
伏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在“放、管、疏、严”中选一个字填入下面的句子。(1 分)
教育孩子改掉不良习惯,“” 永远比“堵”更为有效。
阅读《故乡》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 )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
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 )加上了很深的
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④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⑥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第一段的方框内填上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就 并且 | B.即使 也 何况 |
C.虽然 但 而且 | D.虽然 而 况且 |
下列选项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
B.第②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 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
C.第④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的“辛苦”含义是不相同的。 “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指劳碌 奔波;“辛苦恣睢”中的“辛苦”是指放纵、放任,处心积虑。 |
D.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
对于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愿望”是指闰土渴望生活有所改善,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第二个“愿望” 是指我心中对自由平等的新生活的向往。 |
B.闰土的希望在眼前,较实际,比我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所以说他的“切近”,我的“茫远”。 |
C.从“只是……罢了”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认为“我”的“愿望”与闰土的“愿望” 都是一种对于自己心中“偶像”的顶礼膜拜,反映的不过是不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 |
D.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新生活的到来彻底失去了信心,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一个遥 |
远的“梦”。 对于文中结尾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景物描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眼前出现的真实画面,因为离开所以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再看故乡也 就客观了许多。 |
B.这是“我”眼前出现的一幅虚幻的画面,这并不是现实故乡的景象,是“我”因为太 热爱故乡而对它的一种美化。 |
C.此句再现了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理想中新生活 的象征。 |
D.这是“我”在离开时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的景象的最后怀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 |
依不舍。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
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 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 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 |
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