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
| A.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 C.商业已成为社会主导产业 | 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 |
清末某农民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占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 A.19世纪中期 | B.19世纪60年代 | C.19世纪末 | D.20世纪初 |
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
|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
|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 D.枢密院和三司使 |
《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
| A.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 D.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
“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
|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
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
|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
| 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