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结合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来说明理由。
(2)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新中国建立后,民主政治建设有成就,也有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努力追求目标。
材料一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2007年中共十七大论述
(1))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指出新中国初期我国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制度?
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一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完善民主政治,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中共十五大提出了怎样的历史任务?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材料一 右图是辛亥革命中的某一组织颁给成员的一种凭证,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辛亥革命发生。
(1)它是什么组织?
材料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
“中山奋起卫炎黄,叱咤风云革命张。首义武昌摧末帝,共和民主屹东方。”
(2)指出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体现了该约法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四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的生存再次受到严重的威胁。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于1945年8月打败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材料一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珍藏着一顶铁盔(右图)。铁盔是在1987年重修宛平城墙时出土的,盔身斑斑锈迹。盔顶正中有一直径约6厘米的不规则小孔,从孔形来看,极像是被子弹击穿的。我们虽然一直无法知道铁盔的主人是谁,但就其出土时间与地理位置来看,它无疑是曾经坚守宛平城的英勇的29军士兵的,它一定见证过当年那场你死我活的、无比惨烈的战斗。——摘自《北京日报》
(1)该文物见证了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四阅读下列一组关于对抗日战争的评论。
“这是一个转折,一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为自鸦片战争爆发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评中国抗战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成为列强侵略、凌辱的对象。振兴中华、复兴民族成为几代中国人奋斗的目标。一切爱国的、要求祖国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到振兴中华的必要性和神圣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振兴中华”这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他悲愤地呼唤:“今方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绕。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 金冲之《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三 国民党人在“七七”以前提出了“复兴民族”的口号,1934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的长篇讲话;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写的《中国之命运》要旨中说:“应知中国之前途光明与黑暗相因而俱在,自剥复之至理与革命之史实以言,中国之复兴,乃为命定之事势。”
-------《中国之命运》研究
材料四 :194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材料五: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两项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富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一生为“振兴中华”所作的努力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哪些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对比材料三、四指出国共两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共识和差异。
(4)根据材料五,中国近代史上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关系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分)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 图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图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