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
| 年份 |
1969 |
1970 |
1971 |
1972 |
1973 |
1974 |
1975 |
1976 |
1977 |
1978 |
| 建交国家 |
49 |
54 |
69 |
87 |
88 |
95 |
103 |
107 |
110 |
112 |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革”动乱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
|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 A.编户制 | B.均田令 | C.租庸调制 | D.征役制 |
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 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 C.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
二战后,德国总理阿登纳曾经表示:“一位联邦德国总理必须同时是一个好的德国人和好的欧洲人。”为此,阿登纳
| A.积极谋求两德统一 | B.主动推动欧洲联合 |
| C.协同美国发动冷战 | D.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
观察下列图片,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最突出的应该是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
| 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