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致使地方主义发展 | B.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 |
C.冷战时期已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 D.美苏两极格局被多极化格局所取代 |
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马拉火车的奇闻充分说明了
A.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
B.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
C.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
D.马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 |
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A.“电光电影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
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
A.传单 | B.信件 | C.报纸 | D.书籍 |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不包括()
A.列强侵略的加剧 | B.西方文化的渗透 |
C.崇洋风气日盛 | D.政府的大力倡导 |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军阀割据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