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原创)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在四川建立统治地位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大幅度增产,经济作物产量增加,井盐、制茶、陶瓷业皆有发展,商品经济逐渐活跃。重庆地处川江(长江宜宾到宜昌段)枢纽,川江主要支流嘉陵江、沱江、岷江流域都是粮、棉、糖、盐产区,汇流而下,集中重庆再转运汉口。到乾隆初年,重庆已是“商贾云集,百物萃聚”。
——摘编自《近代重庆城市史》
材料二 重庆城市的近代化过程,是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开始的。《烟台条约》有关川江门户宜昌开为商埠,重庆府可由英国派驻寓官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的规定,实现了英国开放重庆的第一步。1890年,中英《烟台续增专条》正式规定了“重庆即准作通商口岸。”经过一段时间准备,1891年3月,重庆正式开埠,向世界市场开放了。洋领事、洋行、挂洋旗的木船和乘风破浪的轮船越来越多,洋货输入量越来越大,作为工业原料的土特产品输出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近代重庆城市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紧急状态下不得不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据统计,抗日战争中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其中有700万人迁移到四川,有100万人以上人员迁移到重庆及其附近沿江地区。有400多家工厂迁渝,加上为适应战时需要新建的一批工厂,使重庆全市工矿企业增至1690家,占当时“国统区”工厂总数的1/3,形成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最重要、最集中的重庆工业区。
——摘编自《近代重庆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重庆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晚清时期重庆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工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员、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3)概括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有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摇篮”。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举办。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主题:“传承经典,铸就未来”。图1是其造型亮点:主体建筑“种子圣殿”,下面还有一张“礼品包装纸”,整个建筑犹如一个展开的礼品盒。参观者进入“种子圣殿”里,展览将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角度描绘自然在英国城市中的角色。英国给世界发展的礼品之一是播撒了工业文明的种子。

材料二上海馆主题:“永远的新天地”。图2是上海馆的大门,它的设计理念来自近代上海独具特色的民居----石库门。
(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使英国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势的是哪项技术发明?
(2)石库门建筑有何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这个“永远的新天地” 是如何“与世界接轨”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较边缘较安定的英伦三岛。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二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形成。───《大循环》杂志
材料三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取得了成功。在工业建设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巨大发展。据统计: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是怎样获得和保持其经济的领先地位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那几次重大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