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④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⑥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⑨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作者在第①段说:“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从全文看,“张望”这一神态体现了奶奶怎样的心态?
有人认为,写第②段主要是为了体现奶奶对“我”的关爱。你同意吗?为什么?
“老海棠树”这一形象在本文中起到哪些作用?
作者在追思奶奶时,有一种“永生的痛悔”。那么,作为年轻人,在如何关爱自家老人的问题上,我们可以从本文吸取哪些教训?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①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②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③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④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⑤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⑥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执教杭州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⑦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C.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D.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
请简要概括。
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扁平时代的写作
韩少功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几年前推出《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但谈得不够多和不够深的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民主化”的文学是否可能?如果说“民主化”意味着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那么这一前景是否值得万众欢呼?或者是否仅仅值得欢呼?
这当然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众声喧沸。从原则上说,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胡说比深思容易,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者至少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文化产量中庸质与恶质的占比大大攀升,低端文化产业不仅无法淘汰,还可能日益滚大和做大。一些优秀作品即使生产出来,也可能在过量的文化淹没中,在受众们暴饮暴食式的阅读之后,在食欲不振的这些快餐者们那里,出现影响力的严重折扣。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多数为王。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些潮流可以修复民众良知,是真理的脱颖而出;有些潮流泯灭民众良知,是泡沫和垃圾的霸道横行。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那么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尚有机会,而冷门的、偏僻的、艰险的、高难的——又常常是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可能缺氧。一种品质趋下的文化诱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几乎难以避免。
一个“扁平”的世界还有易破难立的特点。特别是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敬畏感随着上帝一同消失。叛逆比服从更流行,权利比责任更动心,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在获得解构主义一番学术装备后更是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深度和无高度的世界。即使有成打的托翁和莎翁再世,他们通常也形同刺猬而不是狮子,是暗燃而不是火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高达47%左右的公众已经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网络。时值二十一世纪,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选择权,但为什么从这时起人类倒变得如此犹疑不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茫然无计,竟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那么这种所好即所疑、所乐即所耻、所爱即所憎的左右两难,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
这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即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是的,在这里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
随着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以及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的同时到来而发生着深刻改变。
B.如果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可能被接
受,冷门偏僻、艰险高难但又十分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容易被冷落。
C.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因此,由编辑、
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
D.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叛逆,无论左右

翼都造反成癖,以至发展到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下列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作品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并且影响力下降。
B.文学“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被
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取代。
C.容易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缺乏方向、深度和高度。
D.拥有文化自由选择权,但缺乏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根据文意,理解“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的含义。
答:

阅读下面的散文
复 杂 的 必 要
史铁生
①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和妹妹去寻过她的坟。
②母亲去得突然,且在中年。那时我坐在轮椅上正惶然不知要向哪儿去,妹妹还在读小学。父亲独自送母亲下了葬。巨大的灾难让我们在十年中都不敢提起她,甚至把墙上她的照片也收起来,总看着她和总让她看着我们,都受不了。才知道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
③十年过去,悲痛才似轻了些,我们同时说起了要去看看母亲的坟。三个人也便同时明白,十年里我们不提起她,但各自都在一天一天地想着她。
④坟却没有了,或者从来就没有过。母亲辞世的那个年代,城市的普通百姓不可能有一座坟,只是火化了然后深葬,不留痕迹。父亲满山跑着找,终于找到了他当年牢记下的一个标志,说:离那标志向东三十步左右就是母亲的骨灰深埋的地方。但是向东不足二十步已见几间新房,房前堆了石料,是一家制作墓碑的小工厂了,几个工匠埋头叮当地雕凿着碑石。父亲憋红了脸,喘气声一下比一下粗重。妹妹推着我走近前去,把那儿看了很久。又是无言。离开时我对他们俩说:也好,只当那儿是母亲的纪念堂吧。
⑤虽是这么说,心里却空落得以至于疼。
⑥我当然反对大造阴宅。但是,简单到深埋且不留一丝痕迹,真也太残酷。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经艰难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
⑦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而且不能简单,务要复杂些才好。复杂不是繁冗和耗费,心魂所要的隆重,并非物质的铺张可以奏效。可以火葬,可以水葬,可以天葬,可以树碑,也可为死者种一棵树,甚或只为他珍藏一片树叶或供奉一根枯草……任何方式都好,唯不可意味了简单。任何方式都表明了复杂的必要。因为,那是心魂对心魂的珍重所要求的仪式,心魂不能容忍对心魂的简化。
⑧从而想到文学。文学,正是遵奉了这种复杂原则。理论要走向简单,文学却要去接近复杂。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任何小说也都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几行梗概,任何历史都可以删简到只留几个符号式的伟人,任何壮举和怯逃都可以删简成一份光荣或一份耻辱……但是这不行,你不可能满足于像孩子那样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简但不容删简的。不信去想吧。比如足球,若单为决个胜负,原是可以一上来就踢点球的,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
注:铁生遭遇病痛,最终残疾,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可母亲不离不弃,虽生活艰辛,却始终照顾、鼓励残疾的儿子。母亲是史铁生战胜病残,重新开始人生的生活的精神支柱。
文章第4自然段详细记叙了“我们”寻找母亲坟墓的经过,请问这一内容在全文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

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才知道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

②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受艰难困苦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

请简述本文对“复杂”的理解。

文章最后以“比如足球……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问句结尾,请你为这一问句给出答案,并说说文章以问句结尾的好处。

载人飞行“最快速度”大缩水
人类的速度正在放缓。美国航天飞机按照计划在今年6月完成最后一次飞行之后,人类的最快速度将再次缩水。在所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载人交通工具中,航天飞机的速度是最快的。其最快速度仅次于单次使用的月球飞船。
除了航天飞机之外,这些年来,其他超高速载人飞机也都停止了飞行,其中包括超音速协和飞机和速度更快的SR-71“黑鸟”间谍飞机。由于我们没有准备好替代它们的东西,人类正在减速----而这或许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在月球上留下人类首个脚印的尼尔·阿姆斯特朗说,200年来人类一直在飞速前进。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抵达了将近24万英里之外的月球。他回复的电子邮件说,在整个18世纪,人类只能通过步行或骑马的方式旅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英里(即6迈)。他设问:“在19世纪,有了速度达到60迈的火车。在20世纪我们有了喷气式飞机,我们的速度可以达到600迈。在21世纪我们会不会达到6000迈?”阿姆斯特朗接着说:“这似乎不大可能。”不过可以看出,他仍留有一丝希望。
我们可以在伦敦科学博物馆看到人类速度的标志物。大厅的一头放置一台实际投入使用的蒸汽机车,这是由英格兰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在1829年设计的。这台机车曾被称为“火箭”,因为它的速度达到29迈,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在蒸汽机车的不远处,我们看到曾经实现人类速度最快的一枚真正火箭的一部分。作为美国赠给英国的礼物。“阿波罗”10号飞船的指挥舱在返回地球时,曾经达到每小时将近2.5万英里的速度。
“这是目前人类领会能力的极限。”他说,“在我们从火星返回之前, 我们再也不会飞这么快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人类的减速感到惋惜。华盛顿全国航空航天博物馆负责人鲍勃·范德林登说:“我认为人们对速度的估计过高。”范德林登说,在大气层内,物理规律使闪电般的超快速度既没有用处,又让人无法承受。
速度一旦超过约0.85马赫(即音速的85%),摩擦、颠簸和音爆会使人头痛欲裂。人们成了多余的行李。无人驾驶飞机取代了我们。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幅加速是在1815年前后,当时出现了火车、轮船和工业化进程。到了1905年,赛车的速度超过了100迈。
大约从1915年开始,冲突加速了科技发展。到二战结束时,军队飞行员驾驶喷气式飞机以600迈的速度飞翔。在过去40年里,冷战和太空竞赛促使人类越过音速障碍,进入太空轨道以及更遥远的宇宙。
1960年前后,美国开始研发速度最快的喷气式飞机SR-71“黑鸟”。这种极其尖端的侦察机在8.5万英尺以上的高空飞行时,其速度至少可以达到3.2马赫。这种飞机可以在1小时内横跨美国。
“黑鸟”中队退役指挥官里奇·格雷厄姆说:“人们似乎不再一门心思地关注速度了。”上世纪90年代,“黑鸟”侦察机被间谍卫星取代。
如今,喷气式客机的速度回到了600迈左右。早在60年前,我们的祖辈乘坐的喷气式客机也是这个速度。高速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阿姆斯特朗从历史中看到了希望,他说,在18、19世纪,没有人“会预见到人类在下一个世纪会达到什么样的速度。”(摘自2011年4月11日《参考消息》)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正在减速”的表现的一项是()

A.今年6月,美国航天飞机完成自身的最后一次飞行后将停飞。
B.协和飞机和SR-71“黑鸟”间谍等超速载人飞机停飞。
C.早在60年前,喷气式客机的时速是600迈左右,如今又回到这个速度。
D.“阿波罗”10号飞船的指挥舱被当作礼物存放于伦敦的科学博物馆。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制成功,使人类摆脱了乘坐交通工具时,因速度超过一定马赫时,摩擦、颠簸和音爆造成使人头痛欲裂的困境。
B.火车、轮船的出现和工业化进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幅度加速拉开序幕。
C.近100年的事实证明,人类的提速,是战争与冲突的结果;人类的减速,是和平发展的必然。
D.人类追求高速度,但在大气层内却又无法承受因高速度带来的不适。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久的将来,人类的速度将达到6000迈。
B.若人类时速能达到2.5万迈,就能飞抵火星。
C.人类速度放缓,将限制人类在外层空间发展。
D.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突破已经达到的最快速度还是有希望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共20分)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毕淑敏
①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触,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是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者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②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的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山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葆谦虚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③今世,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十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XX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长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④今世,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⑤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⑥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俊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第一段在“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后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4分)
                                    
                                      
从第二段看,“山所表达的精神”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
                                

请分别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表达效果。
(1)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
                                    

(2)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从“五百次回眸”到决定“不再东张西望”,作者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