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卷)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探究其发展进程和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与文化】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1848年以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善于吸收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2)材料二中的学说是指什么?这个学说的成功实践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民主与法制】
材料三:从17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或改革中颁布了《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确立起了形式多样的资产阶级统治,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英国通过革命手段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是通过哪部法律文献确立的?请举出通过改革方式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事例一个。
【经济与科技】
材料四
(4)请举出促使材料四中图一、图二能源产量变化的重要发明各一例。
材料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同时,也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5)材料五中“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最早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6)请你就三大方面或任选其一谈谈你的认识。(2分)(最少说出两点,不得照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材料二:(1978年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三:1984年,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 这首赞歌颂扬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历史人物。请回答:“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2)材料二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什么政策?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我国为什么决定建立经济特区?
新中国建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下图是 1952 年和 1957 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材料三 1962 年 12 月焦裕禄调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通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在一年多时间里,在全县 149 个大队中,他跑遍了 120 多个。他家里也很困难,没有像样的棉被,县里补助他 3 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说群众比他更困难。他患了肝癌,仍坚持工作,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奋斗到最后一息。群众说:“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中 1952 年到 1957 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到 1956 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方面的成就。(2分)
(3)材料三中焦裕禄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四: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请你分析我国当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7分)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图一反映了三大改造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试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及重大历史意义。(2分)
(2) 图二和图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哪两个失误?(2分)
材料二 “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3) 根据材料二回答,我国在农村实行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最先在哪一地区展开?(2分)
材料三 中国农业部验收组公布,“他”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可以节约大量耕地,用以种植其他有着较大供需缺口的作物。
(4) 材料三中的“他”是谁?(1分)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评论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到1957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方面的成就。(2分)
材料二 (3)小刚同学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列表如下,请你帮他完成
类别 |
内容 |
改革篇 |
农村: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A 20世纪90年代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B |
开放篇 |
1990年开发与开放 C ,作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
D 篇 |
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