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形成的蛋白质。推测“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
A.核糖体 | B.内质网 |
C.高尔基体 | D.溶酶体 |
玉米是二倍体,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四倍体。若某玉米的基因型为Aa,则该玉米与染色体加倍后的四倍体玉米杂交,得到的三倍体玉米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分别为
A.31:2:1 |
B.5 1:4:6:4:1 |
C.6 1:2:3:3:2:1 |
D.41:5:5:1 |
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假如图示来自父母的1号染色体及基因。若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据表分析他们的孩子不可能( )
A.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
B.是Rh阴性的可能性为1/2 |
C.有3/4能产生淀粉酶 |
D.出现既有椭圆形红细胞又能产生淀粉酶的类型 |
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
C.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
下图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字母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进行①过程的原料不包括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
B.一种D可与B上多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
C.E上的一种氨基酸可对应B上不同的密码子 |
D.A上的遗传信息经①②过程转变为E的氨基酸序列 |
如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
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