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黄河各河段“病症”的成因及对症的“药方”组合正确的是
|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旱——加高、加固堤坝 |
| 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
| C.“腹泻”——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
| D.“脚肿”——黄土结构疏松;地表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
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
| B.地处我国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
|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
|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
下表中四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表1:四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
| 地区 |
种植业比重 |
畜牧业比重 |
其它农业比重 |
投入劳动力数量 |
农产品商品率 |
||||
| ① |
81% |
11% |
8% |
多 |
20% |
||||
| ② |
45% |
52% |
3% |
少 |
90% |
||||
| ③ |
8% |
88% |
4% |
少 |
89% |
||||
| ④ |
70% |
24% |
6% |
少 |
72%
|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图1),完成5~7题。
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
|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
|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
|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 | B.中国 | C.日本 | D.德国 |
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A.发展水平较高 | B.应加快发展 |
| C.发展速度最快 | D.应限制发展 |
读表2,北半球部分纬度的太阳年辐射分布,回答下列3~4题
上表中的六个纬度,大气的削弱太阳辐射比例最大是()
| A.64°N | B.50°N | C.0° | D.20°N |
北半球地面获得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从赤道向北逐渐递减 |
| B.从20°N向赤道和极地逐渐递减 |
| C.从副热带地区向赤道和极地递减 |
| D.一般,纬度越低,太阳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越多 |
读“东北地区河流封冻等日数线分布图”,回答1~2题。
造成M、P两地河流封冻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拔高低②冬季风的影响强度
③水流速度④纬度位置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松花江防汛部门,密切注意P河段冰情,采取的合理手段是()
| A.利用GPS技术,分析河流未来封冻情况 |
| B.利用GIS技术,定位冰块的流淌速度 |
| C.利用RS技术,确定封冻河段 |
| D.利用数字地球,虚拟河流封冻 |
图6为我国公路区划,图7为某地“折尺”型公路。读图6、图7回答8--9题。
图7表示的公路可能位于图6中的
| A.青藏高寒区 | B.西南潮暖区 |
| C.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 D.西北干旱区 |
图7中的公路呈“折尺”型,目的是()
| A.防止因冻土融化导致地基不稳 | B.防止司机驾驶疲劳 |
| C.防止被风沙掩埋 | D.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