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对“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首次将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列为征税对象,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等高档消费品税目,提高了大排量汽车的税率。同时取消了有些税目,调低了有些税目的税率。以上材料体现的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是
①引导合理消费和生产②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④抑制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根据财政部2008年财政预算案,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800多亿资金中,今年将安排253亿用于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财政支出的上述变化反映了
A.我国政府的政策更加注重协调城乡的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B.政府工作的中心转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C.财政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 |
D.农民是我国税收的最大受益者 |
根据财政部2008年财政预算案,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800多亿资金中,今年将安排253亿用于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材料主要反映了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
A.调节资源配置 | B.促进经济发展 | C.保障人民生活 | D.加强宏观调控 |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所要做的是
①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③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人民同步富裕 ④财政政策要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十一五”期间,国家仍将秉承“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思路,把着力点转移到“多予”和“放活”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这表明国家
①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②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③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④开始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